钟公庙

钟公庙

钟公庙这个地名的来历,还有一段历史故事呢。

据明清两代《鄞县志》记载,南宋庆元六年,即公元1200年,四川人钟廉,又名钟元鼎,任邺县县令。他致力于改变农业水利设施,排涝灌溉、捕蝗除害,为彻底改变甬江海潮咸水屡屡沿奉化江浸袭邺南一带良田之忧,就率领本地百姓筑塘于奉化江边,从周宿渡至萧家碶,沿江河建塘填土防水,设立硬闸确保邺南一带无潮汛侵入,使之成为邺南粮仓。三年后,钟廉因有政绩,调往四川。当地百姓感激他为民造福,特在奉化江畔建钟廉庙,以纪念他的功绩。此庙旁有一座鹊巢碶,因边上一株4.5丈高的大香樟树上的鹊巢而得名。

明朝时,有一年开春后久未下雨,春耕大旱,百姓从奉化江边鹊巢碶庙中抬出钟廉神像,祈祷天公下雨,行至梁家坟地,竟春雷阵阵突降甘露,大雨瓢泼而至。这时大家放下神像躲雨,喜庆神像解除旱情。待雨过天晴再抬钟廉像回庙时,却发觉再也抬不动了,于是请乡绅大儒先生解惑,先生细细察看后,认定此地乃九龙抢珠圣地,因其附近有九条河漕围绕,即王家漕、后头漕、螳螂漕、大鱼漕、虾兵漕、陈湖漕、下丰漕、长漕、九漕,似九条游龙盘绕于此地,钟公不想走了。于是大家决定在这里建庙,原来的庙额为“忠廉”。到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乡绅周道尊呈请清政府设庙额为“钟公”,钟公庙就此得名。

整理者:张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