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10 快速阅读会让孩子更粗心吗
第十二章 关于速读你可能遇到的困扰
本章内容探讨一下速读与快速记忆法的结合在学习上的应用,并且教大家几个比较简单实用的记忆方法。
问题1 如何消除音读,这个问题一直很困扰
许多接触过快速阅读训练的朋友在阅读过程中会碰到一个非常大的困扰,就是发现在阅读过程中会出现默读声音的情况,而严重影响了阅读的速度和效果。此前也分析过,音读(发出声音和默读)确实会影响阅读速度。
几乎每一个速读训练门派都会有消除音读的专项训练。因为现在的速读训练门派林林总总,所以训练方法也是各不相同,五花八门。但是无论如何变化,消除音读的训练的根本形式不外乎三种。现与各位读者介绍一下,以后碰到类似的训练就能找到其原理。
第一种:嘴巴默念法,就是在阅读时嘴巴念念有词(可以发出声音,也可以默读),但是嘴巴念的不是书本当中的内容,而是与书本毫不相干的内容。门派不一样念的内容就有所区别,有些速读训练门派是念佛教咒语,有些门派是嘴巴里有节奏的打拍子。以后再碰到嘴巴念念有词的均可归纳到这一类。
第二种:嘴巴含东西法,阅读时为了抑制发音,舌头顶着上腭或者嘴巴里面含颗糖,或者一粒纽扣。其原理是不让舌头动,抑制了发音器官,也会相应缓解抑制音读的出现。
第三种:手指敲击法,阅读时为缓解音读,手指有节奏的敲击节拍。
以上为主要的传统消除音读的方法,以上方法的根本原理就是注意力的分散,在阅读时强行的用与阅读内容不相干的行为干扰音读的出现。这种训练方法容易出现的问题阅读效果很糟糕,因为当你在阅读的时候却做着其他不相干的事情,必定会影响阅读效果。而且这种训练方法见效不明显,经过数周或者数月的训练也不能绝对完全消除音读。这也是很多在做速读训练的朋友碰到的一个问题。
在我课程教学过程中却没有专门的消除音读的训练。因为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完善教学流程,只要在阅读过程中刻意的把阅读速度提升上来,音读出现的频率自然会得到缓解。因为声音的速读跟不上眼睛看的速读,当声音出现的时候,眼睛已经看到下一句的内容了,这种训练方式就有点像武功当中的“天下武功为快不破”。
(我们的快速阅读训练与传统的速读训练相比,在保证效果的前提下已经是精简了很多环节,抓住了能够出效果的核心环节。因为在训练过程中环节越多,耗费的精力会越多,碰到的问题就会越多,这是造成很多自学过速读训练的朋友容易放弃的原因,这也是十多年来参加我们课程的学员,能够在短短的十几个小时就有很明显提升的根本原因)。
这个课程设计的原理之一就是遵循了:一项技能的形成一定要从最简单开始,从最容易开始,这样会更容易获得成功,找到感觉,从而更进一步学习下去。
通过以上对传统消除音读的方法和自然消除音读方法的介绍。让大家有了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但是这还没完全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有学员来跟我说:“老师我现在看书碰到很大困惑,一拿起书来就会感觉到我看书有默读声,严重影响了我看书的状态。”这种情况说明音读这个词在这些学员思想中是负面的,并且产生了深深的影响,造成一看书就会关注这个问题。如果看书时注意力状态不在书籍当中,而是胡思乱想其他事情,那阅读效果肯定会很糟糕。这种情况我们通俗的说法叫“中毒了,被洗脑了”。
因为这个问题不是一出生就有的,一般是第一次接触快速阅读的书籍或者训练的时候开始的,书的作者或者课程的老师给你灌输了一种思想和信念,让你知道了音读会影响阅读的速读,所以有一些容易受心理暗示的朋友就牢牢的记住,从而造成阅读时一直关注音读这个问题。
在我们课堂上我们会带领大家辩证的看待音读这个问题。不仅认识音读的局限方面,还要认识音读给阅读带来的帮助。
音读从另外一方面讲对我们阅读有非常大的帮助,音读能够增加我们阅读时的理解率、回忆率,特别是在专业书籍的阅读上必不可少,这叫多感官登记信息。就像我们背单词,只用眼睛看效果不好,如果一边看一边念或者再拿支笔抄写单词,效果肯定会大大提升。
前面探讨了音读的弊端和优点,在实际阅读过程中正确对待音读的做法:
1.阅读中完全消除音读是不可能的。只是在快的时候,出现的频率少;在慢的时候,出现的频率多。
2.慢下来和有音读的情况一般都是遇到有难点的内容,而自动停下来的,能够增加对内容的理解。
3.对于音读和回看问题,不要焦虑,是很正常的现象。
问题2 看完书之后感觉大脑一片空白,没记住多少是怎么回事
很多小伙伴感觉看完之后大脑一片空白,没记住多少,哪怕阅读比较简单的消遣性书籍也是如此,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1.看书时的注意力不集中,眼睛在看书,但是大脑的注意力并没有在阅读上,文字没有进入大脑。
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放松训练和阅读目标来提升阅读时的注意力。训练方法,详见十天训练环节。
2.缺少回忆技巧,文字进入脑子里但是不知道如何回忆提取出来。解决方法首先掌握回忆的方法和技巧,然后不断通过训练提升自己回忆能力。训练方法,详见十天训练环节。
在进行速读训练时,特别刚开始的几天,最容易出现速读提升了,但是理解率和回忆率直线下降,这种情况属于大脑出现“断档”。这是因为大脑就像一个文字加工机器,以前大脑处理文字信息的数量不大,大脑适应了这种慢慢的加工速度,现在进行速读训练的时候,大脑一分钟处理文字的数量增加了很多倍,大脑一下处理不了这么多文字信息,理解和回忆就跟不上。这种情况对于很多初次速读训练者来说会产生挫败感。
不过大脑的适应能力很强,大部分人一般坚持训练3~5天,大脑高速处理文字的能力就会大大提升,所以克服训练的挫败感,坚持训练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问题3 如何培养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
在做亲子教育咨询中,很多父母说孩子不喜欢阅读,如何能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让孩子爱上看书。很多成年人其实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试着从以下方面入手:
1.阅读要有好的软件环境
软件环境就是你周围有没有阅读的氛围。如果是孩子,大部分爱阅读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也是爱阅读的。爱阅读的成年人周围的人也有爱阅读、爱学习的氛围。所以要给孩子营造亲子共读、读书交流的氛围,成年人要积极参加到各种读书团体中去。
2.阅读要有好的硬件环境
硬件环境就是有专门的时间进行阅读。现在很多孩子每天都很忙,除了正常完成学习任务,还有各种兴趣班,每天时间排得满满当当,所以阅读时间几乎没有。成年人也是同样的情况。所以抽出固定时间阅读是必须的,比如洗漱完毕,睡觉前阅读二十分钟左右。
所以有些家庭也会尽量减少阅读的干扰物,比如有些家庭没有电视,平时在家也不能玩手机,家里能看到的就是书(孩子没有什么可以玩的,没事的时候自然会选择拿起书本阅读)。
3.培养阅读习惯要科学选书
在刚开始培养阅读习惯的时候,最好挑那些通俗易懂、写得很好的书,而且看完之后会有很大收获感的书来进行阅读。很多人不爱看书,一上来就阅读很生涩的书籍,这样只会造成很大的挫败感。
当一本书看完的时候收获满满,就容易产生愉悦感,当人产生愉悦感的时候,身体会分泌一种多巴胺的物质,也就是心理成瘾的物质。大脑就会记住原来是看书会产生这种状态,所以下一次身体还想要这种状态的时候,会记起来是看书时产生的这种状态,又会推动力找书看,以达到这种状态。
我经常跟学员说:其实看书和学习是会上瘾的,目前你没上瘾只是你还没体验到阅读和学习的乐趣。
问题4 一分钟阅读一万字、十万字是真的吗
随着大语文时代的到来,快速阅读越来越火爆,各种速读门派也是林林总总。现在有一类速读门派宣扬一分钟阅读一万字、十万字。甚至有些把快速阅读与蒙眼识字,耳朵听字等特异功能挂上钩,让很多人云里雾里,深陷其中。
每个人对同一件事物都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我个人觉得这类的速读门派是对速读的极端夸大和扭曲。从迷目相信到重新认识这个过程我就曾经走过。我1998年接触快速阅读,就是因为在杂志上看了这样的广告,让我热血澎湃。以为找到神功宝典,结果坚持训练了一段时间却没有明显收获,后面有接触了一些鼓吹一分钟阅读一万字、十万字的书籍和门派,同样也是毫无收获。
对速读有了全新的认识,是2000年开始自学考试,当时一个月狂背四本书,三次连续通过12门考试。让我对专业书籍重点的把握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后面开始学习心理,考取了心理咨询师,以前很多不明白的概念,从心理学的角度很容易解释。
现在在我看来一分钟阅读一万字、十万字更多的是广告和噱头,这是因为:
1.为了经济利益:我曾经做过民办培训机构的执行校长,民办培训机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招生,招生工作贯穿全年。为了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就必须不断开设新的课程以吸引新生报名和老生转化。而且课程越有噱头越容易抓住眼球,吸引父母的注意力,产生报名的动力。
2.实用性差:这种阅读方式基本不能应用于实际中,小说等无关紧要的书籍用这种方式扫几眼或许还能看到只言片语。但是如果学科类或者稍微难一些书籍,这种方式肯定是不行的。因为学科类的书籍,比如一个难的公式、定理、词条。拆开来每个字都能认识,但是放在一起表达一个完整的专业知识点并不一定可以记得很准确。我们学习学科更多的是要花时间去理解、背诵、计算。而不是读一遍就可以去考试,慢慢一个字一个字念一遍都不行,何况这么快的速度。
3.缺少权威的检验:这种速度基本是存在于培训机构的自我宣传中,很难能被权威机构验证,也缺少公信力。我经常开玩笑的说,如果有用早就上了中央电视台等权威媒体做报道了,或者被科学研究院的教授请去做研究了。但是现在恰恰相反,一般被权威媒体曝光的基本上都是没有相应办学资质,或许虚假宣传的培训机构。
讲到这里我相信大家了解了我对这类速读的态度。或许我的认识也不一定正确,只是希望通过从我的角度认识快速阅读,至少不会偏听偏信。
在课堂上我给我的学员的建议是:或许一分钟阅读一万字、十万字并且达到过目不忘是你的终极目标,但是一般人很难达到。我建议你先通过训练达到我的这种能力,虽然不能让你一步登天,但是至少你比没有参加过训练的人阅读速度提升了3~5倍,这已经足够你用了。达到我的目标之后你再去实现那个终极目标。很多人眼睛只盯着那个虚无缥缈的终极目标,当多年过去了阅读能力却依然原地踏步。
问题5 快速阅读可以应用在什么地方
就几种主要的学习工具:快速阅读、思维导图和快速记忆法来说,在我们日常中应用最广泛的还是快速阅读这种工具。你不一定每天都考试,每天都做笔记。但是我们每天都会或多或少的接触文字信息,这时快速阅读能力就有应用场景。
成年人繁忙工作中,快速阅读各种文件、报告,看各种工作群的信息,由于没有及时看,一下积累了数百条,当你空下来几分钟,通过快速阅读能力可以很快的了解与你相关的内容。
成年人各种学习考试和考试也是需要快速阅读能力协助的,以提升学习的效率。
学生在作业、考试审题时、自学预习、课堂上看老师板书时都是快速阅读的应用场景。
我经常跟学员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经常有学生跟我反馈说,他们学科老师上课时给全班同学15分钟预习时间。结果他不到10分钟就预习完了,开始背诵知识点了,而其他同学15分钟还没预习完。
在生活中的应用更是随处可见,在高负荷的工作学习之余,利用一点点闲暇时间,可以快速大量的阅读各种新闻、自己喜欢的书籍、公众号文章,等等。
因为当今社会节奏快、信息大爆炸、知识更新快,基于这个大背景,所以我一直认为快速阅读能力是我们当代人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
问题6 快速阅读可以应用在英语上吗
这个问题是很多人在课程咨询的时候是关注比较多的。
快速阅读不仅可以应用在英语上,还可以应用于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文字。但是有一个前提,你必须对这种语言比较熟悉,因为每一种语言的文字都是代表一个意思。比如你一看到中文“苹果”,大脑立马就能理解。如果一个英文单词“mother”,一看也立刻能够理解该词的意思。
但是如果你是刚开始学习一门外语,看到一句话有10个单词,其中7~8个单词你都不认识,每看到一个单词就查字典,因为你很多单词的意思不懂,那就不可能做到快速阅读。
如果你对这种语言比较熟悉,甚至达到接近母语的语感,那应用的原理和方式跟阅读中文是一样的。
问题7 多大孩子可以进行快速阅读训练
针对这问题,我一般时建议孩子在小学高年龄段之后来学最好,因为这时候孩子的识字量多、一些思维能力也基本发育完善,而且在训练时坚持能力也比低年龄段的要强。
当然有一些孩子培养得不错的可以放宽到三年级,实际我们学员中就有不少三年级的学生。什么是培养得不错的呢?学习态度比较端正,爱阅读。因为这样的孩子识字量也相对较多,对学习和阅读也有积极性。
小学1~2年级之前的就不太建议接受快速阅读训练,因为识字量不多,就会造成看书卡壳的情况,而且对于枯燥的训练也会容易厌倦和排斥。
对于低年龄段的孩子不要过多的追求阅读速度,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热爱阅读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孩子如果爱读书,有阅读习惯,看的书多,阅读速度自然会快。
问题8 为什么我的孩子书读了不少,但是作文依然写得不好
写作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一是输入的问题:如果没有好词好句等素材的积累,想写也写不出来。大量阅读就主要解决输入的问题,能让写作素材的积累广博,写作角度更宽广,写作手法更加丰富多样。那些作文写得好的学生,基本上都是课外阅读量非常大,这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二是输出的问题:有些学生书读得多,但是写不出来,主要是缺少写作技巧,不会把吸收的素材通过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就像我感觉自己肚子里面的知识很多,叫我用上课的形式用语言表达出来,我会觉得说得挺好,但是叫我写一本书,我感觉我写得没有我说得好,所以也就是为什么这一本书历经很多年才诞生的原因)。
有些学生虽然看书多,但是碰到优美的词句、段落并有没进行深加工,没有弄清楚其写作手法或者试着去模仿。这样就算读再多的书,都只是属于泛泛而读,这样阅读只能增加知识面而无法真正提升写作技巧。
那要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就需要刻意的学习一些写作方法(参加课程或者自学作文辅导书),并不断地模仿训练,达到一定的程度,写作能力自然会得到提升,这过程其实就和提升阅读能力是一样的。
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是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如果觉得写作困难,那一定是还不会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如果一旦真正掌握了技巧和方法,那会跟玩游戏一样轻松。
所以现在很流行一个说法叫作“刻意练习”。就是当一个人要提升一项能力的时候,就要进行刻意的练习,而不是以为掌握了理论方法就可以了。
问题9 背诵是否要按艾宾浩斯遗忘定律复习
很多考试的伙伴经常问:在背知识点的时候是否要严格按艾宾浩斯遗忘定律进行复习。
更有甚者一些伙伴为了严格遵循这一定律,发明出了一种方法。一块布上缝满很多小口袋,第一次背诵的知识点的放在一个小口袋,等第二次复习这些知识点之后放在第三个标注时间的小口袋中。当天又有新背诵的知识点又占据了第一个小口袋,然后以此类推,直至这遗忘定律复习次数的结束。这样做好像很有条理,但在我看来,这就有点太教条,这样做对于要背大量知识点的情况下,反而是一种负担,也会造成混乱。
在背诵时,我认为前三个一最重要。当你刚刚新背完知识点,一定要在一个小时之内复习一遍。如果超过一个小时不复习,超过50%的信息会被遗忘。第一天结束的时候要总复习一遍。第三个一就是要在第一个24小时复习第三遍。这样在两天内连续复习了三遍,这样知识点就会记得比较牢。后面间隔时间稍微长一些也能比较轻松的回忆出来。
当然如果你时间比较充裕,有时间的话还是要不断复习,因为记忆其实就是不断重复,你复习遍数越多,这知识点就会记得越牢固。我2000年自学考试时,一个月背四本书,三次考试通过12门,其实有一半都是提前交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事就把知识点复习一下,一本书一般复习到3~5遍之后,一看到一个考点,大脑立马就像闪卡一样闪现出答案。
很多伙伴说准备考试也花了时间去背诵知识点和理解公式定律,但是还是没通过考试。除了没抓考点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真正记牢,或者对一个公式理解一知半解,所以会造成做题也是连蒙带猜的。
问题10 快速阅读会让孩子更粗心吗
很多父母反映,孩子平时作业、考试经常会有粗心的情况出现。担心孩子学习了速读之后会让孩子变得更粗心。
这种想法还是基于对速读认识不全面的基础上产生的。很多人以为快速阅读就是一味的快,看什么书都快。造成这种情况的出现也跟很多快速阅读门派的误导有关系。让学员以为学了一分钟看4页会相信看书就是一直这种状态,有些速读训练学员一分钟看一万字,以为实际看书就是一分钟一万字。结果这种方式很难应用于实际中。而且这种一位鼓吹阅读速度确实会造成孩子看书浮躁,没有耐心。
前面我们说到了,实际阅读的速读并不是匀速的,而是有速度变化的。而且阅读的形式很多:泛读、精读、略读、浏览、一个个字阅读、一分钟2~4页、一分钟4~6页。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不会绝对只用一种方法,而是根据内容情况灵活的应用各种阅读方式。
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不应该用快速阅读这个词,应该叫“高效阅读”。阅读过程中有快有慢,但是总的阅读时间比以前少,效果比以前好。
比如在学生做作业、考试审题时,要求学生应用“多遍审题法”,第一遍快速的浏览一遍,大脑立马出现对应的解题思路,并找到题目中的关键条件。第二遍重新在这些关键条件下反复思考,确定每一个关键条件之间的联系。第三遍做完题之后,把答案放回题目中,最终确认答案没有出现偏差(也就是验算)。
以前很多粗心的孩子,一看到一个题,这题没看完全的时候在大脑中就以为看明白了,立刻做题,结果因为关键条件没看对,造成审题失误。利用“多遍审题法”做题不仅不会造成学生粗心,反而会培养学生快速而严谨答题的能力,这种方法就涵盖了各种阅读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