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的故事——大禹治水

泥土的故事——大禹治水

大花园变得井井有条了,小公主每天都把自己听来的故事分享给大家,把在书本上看来的礼仪知识教给他们,同时在他们那里也学到了以前从未了解的东西,听到了很多街头巷尾、山间田野里的有趣事。

很快小公主就有了一大群朋友,他们有着不同的家世,有着不同的性格,有的内向含蓄,有的开朗大方。他们都很喜欢小公主,喜欢围在她身边,听她讲各种各样的故事。但小公主注意到,有个衣着破烂的孩子,总是躲躲闪闪的,和大家保持着距离。有一次小公主想叫他,他却转身飞快地逃走了,身影像大花猫一样敏捷。

“那人是谁啊,为什么不来和大家一起玩儿?”小公主问身边的樱桃。

“你说谁?那个鬼鬼祟祟的家伙吗?”樱桃说,“他叫沙虎,我们早就注意他啦,也警告他不要接近您。”

“这是为什么呢?”

“哼!他可是强盗的后代。他的父亲犯了罪不知逃到哪里去了,把他和母亲丢在这儿。谁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和强盗的孩子在一起玩儿!所有的人都希望禁止他踏入大花园里。”

小公主没有再说话,也许侍女们这样做是为了大家好吧!

可不知道为什么?每次看到那个躲躲闪闪的家伙,小公主心里就有些难过:“他好想进来和大家一起玩儿啊!”

“为什么不去邀请他呢?”花园里的一片泥土,看透了小公主的心事,问道,“为何不把您这宝贵的同情心,变成行动呢?”

“可人们都说他是强盗的后代啊。”

“强盗的后代怎么了?父亲的过错和他有什么关系呢!您没听说过大禹的故事吗?”黑乎乎的泥土是个直性子,看来它很同情那个孩子,愤愤不平地讲了起来:

picture

尧帝统治天下的时候,连年暴雨,河水冲垮堤坝,漫过平原,人们只能逃上高地居住,生活得十分凄苦。尧帝非常伤心,便派遣有崇氏部族的首领鲧(gǔn)去治理水患,嘱咐他一定要兢兢业业,把洪水治理好。

可鲧是个夸夸其谈、言过其实的人,他整天消极懈怠,遇到困难就敷衍塞责,过了九年还没有治好水患。鲧害怕受到惩罚,听说尧帝有一件宝物叫息壤。息壤一碰到其他土壤,便可自己生长,变成一座大山。鲧就偷偷潜到尧帝那里,偷来了息壤。

可是,鲧用息壤堵了这边,洪水便冲向另一侧,堵了另一侧,这边又决堤了,这样一来反而淹了更多的地方。尧帝知道鲧偷走了息壤,治水失败,非常生气,便下令让火神祝融将鲧流放到羽山,要回息壤。鲧又羞又愧,竟死在了那里。

后来舜帝执政,寻找可以治水的人,有人推荐禹,但大家都反对,说:“禹怎么能行呢?他是鲧的儿子。鲧玩忽职守又偷盗息壤,铸成大错,禹恐怕也会像他父亲一样,不可授予大任。”

舜帝听了,说:“父亲的过错,怎么能延及儿子。圣明的父亲可以生下不成器的儿子,所以少昊氏有子穷奇,颛顼氏有子梼杌;同样,不成器的父亲也能生下贤明有德的后代。我听说过,禹很贤能,不要因为鲧的缘故而放弃他。”

于是,禹被任命为司空,负责治理天下水患。他接受任命以后,立刻带着后稷、契(xiè)等助手们出发了。这时禹才刚刚结婚,助手们都劝他先回家待一段时间,禹说:“天下的老百姓流离失所,很多人连家都没了,每天都盼着洪水退去,我怎么能因为自己的小家而继续拖延呢!”

禹吸取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不再专用堵截的方法,而以疏通为主。他们每天跋山涉水,白天查看地形、测量水深,晚上就聚在一起商讨疏通方案,饿了就吃些干粮,累了就找个山窝随便睡一觉,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雨雪,从未放松过。

治水期间,禹曾三次路过家门,但都没有进去。第一次,禹的儿子刚刚出生,在家门口听到孩子哇哇的哭声,助手们都说:“进去看看吧!耽误不了多长时间!”禹咬着牙说:“不行!我发过誓,水患不除,不入家门!”含泪向家里望望便离开了。

第二次,禹的儿子已经四五岁了,母亲领着他向路过家门的治水队伍摆手。孩子一边摇手,一边呼喊:“父亲,父亲!”禹望见他们母子,多么想过去抱抱儿子,但想到治水大任,还是忍住了!

就这样,十三年过去了,他们走遍了大地的每个角落,疏通了河川图上的每条河道,终于使所有的积水都能流向大海了。洪水慢慢退去,被淹没的平原又露了出来,躲避到山上的百姓陆陆续续回到家乡。禹也回到了自己的家,见到了妻子和已经十三岁的儿子。

因为治水的伟大功绩,舜帝年老后,将天子之位禅让给了禹,禹成了华夏部族的领袖,为天下人服务了一辈子。

泥土看着小公主若有所思的样子,继续说:“鲧和禹是父子,但他们的行为却完全不同。一个人什么样,并不在于他的出身,而在于他是否能正视自己的良知,和后天如何学习。看一个人,不要看他的衣着、外表,而要去看他的内心深处和他的所作所为。我曾在夜深人静时,看到那个孩子来到花园里,偷偷地嗅着花朵的清香,临走时,却不忍心折下一枝;看到他把水渠上歪斜的独木桥摆正,然后又悄悄离开。”

小公主点点头,告别了泥土。第二天,沙虎在花园边的树干上,看到一张小小的纸条,上面写着:“小朋友们的花园,欢迎所有的小朋友。无论他的父亲是谁,无论他贫穷还是富有。”

成长启蒙

作为一个领袖,要想带领大家建立功业,第一,必须不怕困难,吃苦耐劳;第二,必须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第三,必须忧公忘私,轻小家,重大家。

评价一个人,最关键的是看他的道德、学识、言行,而不是他的出身、外表、衣着。以相貌取人,以财富取人,以家庭取人,都会带来偏见,是不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