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幻的色彩

✿变幻的色彩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绘画颜料的使用也有悠久的历史。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掘的著名彩陶中,就绘有红黑相间的彩色图案,证明我们的祖先在五千多年以前就已经懂得用彩色颜料绘画了。经考证,当时使用的那种黑色颜料是炭粉,红色颜料是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古人把它称之为“红赭石”。

后来人们在自然界里又发现了一种红色颜料——朱砂,它比红赭石的颜色更鲜艳。朱砂的化学成分是硫化汞(HgS)。由于它色彩绚丽,经久不变,所以一直备受画家珍重。在书画上盖的印章,所用的印泥也是用朱砂做的。古老的字画,由于年代久远,其画纸已变色泛黄,但是那上面的印章却仍是红艳艳的。

我国著名的敦煌壁画上那婆娑起舞的飞天,堪称世界艺术珍品。但是,那些仙女的面庞和肌肤大都是灰黑色,这真是怪事!

原来,这些画面上的灰黑色物质是硫化铅(PbS)。可当初涂上去的并不是硫化铅,而是一种有名的白色颜料——铅白,即碱式碳酸铅。它有很强的覆盖力,涂抹之处,真可谓白得耀眼,由于长期受空气中微量硫化氢气体的腐蚀(煤燃烧、动植物腐烂时都有硫化氢产生),由白色渐渐变成灰黑色。

博物馆里陈列的油画,时间久了,白色画面渐渐变得黯然无光,也是同样的道理。遇到这种情况,不要着急,请你取一块软布,蘸上双氧水,在画面上轻轻擦拭,就可以使画面旧貌换新颜,恢复青春。因为具有强氢化性的双氧水能把黑色的硫化铅氧化成为白色的硫酸铅。

不过,为了保持古代文物的原貌,我们一般不这样做。

同样的现象也发生在欧洲的美术馆中,意大利的博物馆里,珍藏着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的名画,参观者惊奇地发现,有的画面上的天空不是通常见到的蔚蓝色,而是翠绿色。

原来,古代画家所使用的蓝色颜料是一种叫“铜蓝”的矿石,它的化学成分是硫化铜(CuS)和硫化亚铜(Cu2S)。这两种硫化物的性质不稳定,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作用下,日久天长,能慢慢变成绿色的碱式碳酸铜(CuCO3·Ca(OH)2),于是“蓝色天空”就渐渐变成了“绿色天空”。

更奇怪的一幅画是艺术大师米开朗琪罗花数年精心创作的巨幅壁画《创世纪》。就在这组奇珍异宝般的壁画中,有一幅除了和其他壁画一样,具有无穷艺术魅力以外,还有一种“特异功能”——能相当准确地预示天气的变化。当地人发现,若壁画中人物服饰处的淡红色逐渐隐退并转变成艳丽的蓝色,那么,即使当时云雾缭绕、阴云密布,出门时也大可放心地不带雨具;反之,若壁画人物服饰处的蓝色变成淡红色时,则预示着天可能要下雨了。

这幅壁画为什么会预报天气呢?化学家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原来,在米开朗琪罗所用的颜料之中,偶然混进二氯化钴。含有结晶水的二氯化钴显红色,而无水二氯化钴则显蓝色。每当天将下雨的时候,空气中湿度上升,画中蓝色的无水氯化钴便吸收水分,形成淡红色的水合二氯化钴,而颜料中水合二氯化钴里的结晶水逐渐蒸发掉,恢复蓝色,则是空气干燥,天将放晴的明证。

英国的一位建筑师在给外墙面粉刷的水泥中加了一些二氯化钴,别出心裁地将变色原理和色彩原理结合,创作了一幅“季节”随天气变化的风景画。每当秋高气爽时,天气干燥,二氯化钴水合物就失去了水分,由红转蓝,蓝色与水彩颜料里的黄色互补成为绿色,为人们献出已经逝去的盎然春色。而当春夏季节来临时,湿度较大,二氯化钴又吸收水分,由蓝色转变成红色,红色与黄色融为一体,风景画又为人们带来象征丰收的秋天特有的一片橙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