吼门跨海大桥
2025年10月13日
吼门跨海大桥
澎湖群岛的三大岛鼎足而立,马公岛在东,白沙岛在北,渔翁岛在西,其状略成“门”字形。三岛虽近,但自古往来全凭舟楫,很不方便。白沙岛与渔翁岛之间的海峡海宽浪险,八九月间,东北季风吹来,海面波涛汹涌,浊浪排空。每天平潮时间仅两小时,其余时间即便是无风晴天,也是潮声若雷,故渔民为之取名“吼门水道”,自古以来船只轻易不敢从此驶过。
要开发澎湖,在吼门建桥势在必行,经过多年勘查、设计、台湾交通部门于1965年春动工,经5年9个月的艰难营建,于1970年12月26日建成“澎湖跨海大桥”。
跨海大桥连跨吼门水道,全长5541米,分为陆上新路、海中路堤、桥梁三大部分。陆上新路(即引桥)长3061米,海中路堤长314米、桥梁长2160米,计有桥墩74座,桥孔68座。桥本身并非全直,随海床地形而转弯、上坡或下坡,桥下可通行200吨位的船只。据称该桥为远东最长的深海大桥。现在澎湖跨海大桥已成国际知名的长桥,每年来此观光者不下20万人。若于风和日丽时伫立桥上,看海阔天空,沙鸥翔集,那浪影潮声令人心旷神怡;如果恰逢风狂潮急,吼门水道怒涛奔腾,走在桥上,四顾尽是惊涛骇浪,白沙岛、渔翁岛仿佛就要被巨浪所吞没,那时就不免会胆战心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