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变假说

灾变假说

为了说明太阳系角动量的这种反常分布,天文学家一度抛弃了行星形成的渐变理论,转向灾变说。

根据这种理论,旋转着的原始星云只是缓缓地凝聚成太阳,而不形成行星。但是,后来太阳在运动中遇到了一场灾难,因此形成了行星,并将角动量传递给它们。

最早的灾变说的观念是法国博物学家布丰于1745年提出的,他认为曾经有一颗大彗星撞击太阳,从太阳撞出的物质形成行星。实际上,彗星的质量比起太阳来微乎其微,根本不可能撞出那么多的物质来形成行星。

1878年,英国天文学家毕克顿把这种学说修改了一下,认为是另一颗恒星碰到太阳而撞出物质。以后美国数学家张伯伦、英国天文学家金斯等人,分别于1900年到1916年提出类似的学说,认为是另一个恒星接近太阳时的起潮力,把一部分太阳物质吸出而形成行星。

仔细分析灾变理论就出现了困难,从太阳拉出来的物质流能够伸到那么远的地方形成行星吗?其他恒星的引力影响能够把足够的角动量传递给行星吗?本世纪20年代,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推算出太阳核心的温度高达几百万度(现在采用的数值更高)。由太阳内部抛出的物质如此灼热,根本不可能凝聚为行星,只会膨胀为稀薄气体,消失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