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英洞》:避暑大王、避寒大王、避尘大王

《玄英洞》:避暑大王、避寒大王、避尘大王

据历史记载,犀牛曾广泛分布于南中国,其分布区甚至向北跨过黄河,商王曾有“焚林而猎”,一次捕获犀牛七十一头的记载。商周时期就有青铜铸造的犀牛,玉犀生产制作始见于战国,多为写实之作。

到了春秋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坚硬的犀牛甲也被大量地用于制作盔甲和盾牌。犀角还有制作精美器物、药用等多种用途,导致了犀牛被大量捕杀,加上中原地区气候变冷不适合犀牛的生存,西汉以前,犀牛已经在中原地区消失。但在汉代通西域后,大秦(古罗马帝国)等国的犀牛角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古人认为犀牛角上有一条白色的线贯通首尾,叫通天犀,具有“辟尘、辟水,辟寒、辟暑”等种种不可思议妙处,点燃犀角还能照见幽冥世界。“心有灵犀一点通”,“通犀还解辟寒无”,都是写灵犀的名句。

避暑大王、避寒大王、避尘大王此脸谱出自《玄英洞》。剧情是:唐僧师徒取经行至金平府,正值此地夜间观灯会,师徒看灯被挤散,唐僧被三个妖怪抓走,擒到洞府。孙悟空寻找唐僧打探到了妖洞所在地,同八戒、沙僧大战青龙山,三个妖怪称为避暑大王、避寒大王、避尘大王,一个用火,一个用寒冰,一个用金风,捉走八戒、沙僧。孙悟空逃遁,前往天庭搬兵,才知道这是三个犀牛怪,玉帝派遣二十星宿中的奎木狼、角木蛟、井木犴、斗木獬四木星君下界降妖,降服了犀牛怪,救出唐僧。

避暑大王勾画绿色“象形脸”,避寒大王勾画蓝色“象形脸”,避尘大王勾画紫色“象形脸”,三犀怪鼻梁上皆画金色犀角图形:避暑画水纹,避寒勾冰痕,避尘额画轻羽,各自显出其名号所寓。

此谱摹傅学斌谱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