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实践实施

(三)实践实施

1.技术要求与注意事项

在操作过程中注意面料的丝咎方向和作品松量的控制,保持面料的挺括、垂直、流畅,注意肩胛骨的吃势处理与人体造型的关系,注意腰节处面料的拔开处理。

2.操作过程

(1)前片操作步骤:

①前中片别样:将前片布样覆于人台右侧,将布样前中心线和胸围线与人台的前中心线、胸围线分别对齐,双针固定BP点、颈窝点,单针固定腰围线与前中线交点、臀围线与前中线交点(图5-4-4)。

②翻驳点剪口:沿翻驳点横向剪口,预留2cm的缝份(图5-4-5)。

③前下摆预剪:剪口下端沿着款式下摆线进行预剪,预留2~3cm的量(图5-4-6)。

④定驳头:将门襟上端按人台翻折线翻折,视款式领型要求用色带黏贴出驳头形状,确定装领点(图5-4-7)。

⑤确定前领圈:驳头形状确定后,将驳头翻回来,在反面透过布料按色带痕迹做驳头标记,将串口线延伸过翻折线2~3cm左右,与后领圈连接形成最终的前领圈形状。沿着领围线修剪领口,注意留一定的余量(图5-4-8)。

⑥做腰省。调整坯布肩部、袖窿合体后修剪,在前胸宽、胸围线处留出1cm左右松量,在胸点下方沿人台款式线做腰省至袋口位,侧缝与腰围线交点沿袋位水平剪至袋口止点,横向剪出袋口线,前片省道位置用大头针固定,别合省道量(图5-4-9)。

图5-4-3 标记标准线

图5-4-4 前中片别样

图5-4-5 翻驳点剪口

⑦前片下摆松量:前片下摆转向侧片处留2cm左右的松量,做出箱式造型,并在侧缝处用大头针固定,完成前片大身造型(图5-4-10)。

(2)后片操作步骤:

①定后片:将坯布背高线与人台背高线对齐,同时将坯布后中线在后颈处放出0.3cm,后片布样覆于人台右侧,布样颈椎点与人台的颈椎点对准,垂直向下抚平,在腰围处水平偏移1.7cm作为收腰量(图5-4-11)。

图5-4-6 前下摆预剪

图5-4-7 定驳头

图5-4-8 确定前领圈

图5-4-9 做腰省

②做后领圈:预留缝份约1.5cm,沿人台领圈线修剪后片领圈,打剪口使领圈平服,领圈形成后,在颈侧点处插针固定(图5-4-12)。

③做肩线、袖窿:裁剪好领围后,在后肩线处保留0.7cm吃势,在肩端点固定。沿着肩线留1.5cm余量进行肩线的修剪。采用抓合法与前片拼合,注意拼缝与人台肩线平行。在后背宽处留出一定松量,沿袖窿弧线保留袖窿线外1.5cm的余量进行袖窿的裁剪(图5-4-13)。

④做后侧缝线:在后侧缝的腰节处剪开并进行一定的拔开处理,使该处更贴合人体,根据款式需要留出腰部松量沿着侧缝线捏出箱式结构,并在侧缝线处留1.5~2cm的余量,进行后片侧缝线的裁剪,剪掉多余的布料(图5-4-14)。

图5-4-10 前片下摆松量

图5-4-11 定后片

图5-4-12 做后领圈

(3)侧片操作步骤:

①定侧片:胸围水平线与人台的胸围线对齐,垂直线与人台的侧缝线对齐,用大头针固定(图5-4-15)。

②侧片裁剪:在垂直线两侧分别捏合1cm左右的松量,用大头针在松量两侧固定,根据侧片的款式线,留出1.5~2cm的余量将侧片裁剪完成,并沿着款式线位置,将前片与侧片、后片与侧片捏合,并用大头针别合(图5-4-16)。

图5-4-13 做肩线、袖窿

图5-4-14 做后侧缝线

图5-4-15 定侧片

图5-4-16 侧片裁剪

(4)领子操作步骤:

①定领片:可以先粗剪出领底起翘形状,将弧线领底部布边平行放出1.5~2cm于衣身领圈线(见图5-4-3)。将后领中心线与人台后领中心处对齐,用针固定(图5-4-17)。

②定领底线:沿领圈线一边固定一边打剪口并适度拉伸领底线,从后颈中点沿领圈线用针固定至前领圈的装领点(图5-4-18)。

③定领子翻折线和领外口线:翻下领片,在领后中处按款式要求的领座高度用针固定,调整确定领子的翻折线和领外口线的状态,沿着领围线抚顺领片至前片,抚平的过程中在领外口线逐步修剪刀口,使领口线与衣身贴服(图5-4-19)。

④领子与驳头翻折线:领子的翻折线必须与驳头翻折线准确叠齐,且要求顺畅连接,不能出现相交角度,使翻折线与衣身驳领翻折线连接顺直,翻折线处松度适当,且合并领片与衣身的串口线,标示领外口线造型线(图5-4-20)。

图5-4-17 定领片

图5-4-18 定领底线

图5-4-19 定领子翻折线和领外口线

图5-4-20 领子与驳头翻折线

(5)补正与修整:衣身、衣领的试样补正和造型确认见图5-4-21。

图5-4-21 补正与修整

(6)拓印样板:在人台上按照立体裁剪缝合位置描点,按照衣片和领片的描点进行画线修正(图5-4-22)。

图5-4-22 描点

(7)画样:根据立体裁剪的衣片复制样板,并做好对位标记、归拔符号(图5-4-23)。

图5-4-23 画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