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记
编后记
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孟加拉邦[1]加尔各答城一个名门望族之家。泰戈尔是他家族的姓氏,罗宾德罗纳特是他的名字。有时孟加拉人简称他“罗宾德罗”(Rabeendra),而他的家里人更喜欢叫他“罗比”(Rabi)。
泰戈尔的家庭是一户书香门第。他的祖父达罗卡纳特·泰戈尔(Dvaarakaanaath Thaakur,1794—1846),是位精明强干、善于经营的企业家,同时热衷社会改革,是印度教的新流派——梵社(brahmasamaaj,ব্রহ্মসমাজ)的创始人之一。泰戈尔的父亲代本德罗纳特·泰戈尔(Debendranaath Thaakur,1817—1905),继承了家族事业,经营地产和商贸。他学识渊博,通晓印度古代哲学,被人们称为“伟大贤哲”(Maharsi)。
泰戈尔很小就开始接受启蒙教育。最初,他学习自己的母语——孟加拉语,随后学习英语以及印度古代文学语言——梵语等。由于勤奋好学和善于吸取古典文学精华,泰戈尔从小就显露出文学才华和全面发展的天赋。他7岁开始学习写诗,14岁创作了长篇叙事诗《林花》,并在《知识幼芽》杂志上连载;16岁在《婆罗蒂》上发表短篇小说《女乞丐》;17岁公开出版第一本书——长篇叙事诗《诗人的故事》。
泰戈尔一生都在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孜孜不倦地笔耕不辍。到了80岁的垂暮之年,他卧床不起,手已握不住笔了,但仍然积极创作,口授诗歌和文章。他这一生硕果累累,为后人留下了一大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存留下来的诗集65部,大约10万行;戏剧56部(如果把几个剧本集中的短剧也单独计算的话,他创作的剧本多达80多部);短篇小说96篇,中篇小说6部,长篇小说9部,还有不少的故事、随笔等。
泰戈尔不仅是世界文坛巨星,也是通晓绘画与音律的大艺术家。他创作了两千多首歌曲,现在印度国歌和孟加拉国国歌都出自他的手笔,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被两个国家选定其作品为国歌的诗人。他创作的诗歌一直为他的同胞所传唱,在他的家乡——孟加拉邦,人们亲切地尊称他为“古鲁代博”(গুরুদেব,师尊),以此来表达对他的尊爱!
正是出于文学与艺术的修养,泰戈尔创作的绝大多数诗歌都是韵律诗,这种诗作不仅具有绮思妙想的婉约美、意境美、生动感人的形象美,而且还具有铿锵悦耳的音韵美。
近百年来,世界各国的读者都热衷于阅读他的作品,特别是中国的读者,更是乐此不疲。自1915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从英文转译的泰戈尔4首短诗开始,一批青年作家诸如徐志摩、王统照、冰心、郑振铎等人,便开始从英文大量翻译泰戈尔的诗歌、小说等作品。特别是在1924年前后,在中国掀起了翻译和介绍泰戈尔作品的一个小高潮。
我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翻译和研究泰戈尔的作品。随着工作的深入,我对泰戈尔生平和创作的了解也就越来越多,不仅是对他的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文学作品,也包括研究泰戈尔的绘画。
本书选录的100首诗歌[2],在我看来,都是诗人的上乘之作。其中有抒情诗,有叙事诗,最短的只有1行,最长的接近180行。抒情诗有吐露母子深情的,有表述童心童趣的,有抒发男女爱恋之情的,有表达虔诚的敬神之情的,还有些短小抒情诗则阐发一些人生的哲理。而叙事长诗往往通过一个事件或故事的描写,揭示社会生活中的乱象或不平,表达出作者的一种态度或意向:《两亩地》和《神的鲸吞》就是这样的作品。
这部《生如夏花》书稿,依次选自冰心翻译的《吉檀迦利》10首,《园丁集》8首;[3]选自郑振铎翻译的《新月集》19首,《飞鸟集》45首;余下18首,选自我从孟加拉语直译的泰戈尔诗集《微思录》《刚与柔》《故事诗》等。
2004—2011年,我用了七年时间从泰戈尔印度大学(Rabindra-Bhaarati Bishvabidyaalay)、泰戈尔博物馆(Rabindra-Bhaban)、泰戈尔故居博物馆——北院斋(Udayan)搜集泰戈尔留世的上百幅重要画作。他的画跟他的诗一脉相承,都有自己独特的倾向或韵律,图形的线条就像波涛一样从他的笔端流泻出来。
这本泰戈尔的《生如夏花》,是泰戈尔的上乘诗作与他的独特绘画作品汇集成书的第一次尝试,中国读者在一本书中既可以欣赏到大诗人的诗歌之美,又可以领悟到他画作的精妙。我希望并相信,这本泰戈尔的《生如夏花》会受到中国读者喜欢的。
董友忱
2019年2月20日
于北京西郊书屋
[1]孟加拉邦,即现在的印度西孟加拉邦和孟加拉国。
[2]电子书为82首。
[3]电子书不包含冰心翻译的18首。

扫码欣赏
108幅泰戈尔高清画作
生如夏花:泰戈尔诗选
产品经理 | 张晨 | 书籍设计 | 王雪 |
监制 | 应凡 | 技术编辑 | 顾逸飞 |
Kindle电子书制作 | 李元沛 | |
策划人 | 吴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