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雕代表性传承人

四、葫芦雕代表性传承人

谢咏言

谢咏言,擅长用平面绘画和浮雕雕绘等多种技法,创作葫芦雕绘作品。

1992年从重庆美专绘画造型专业毕业后,谢咏言来到绵阳,进入一家广告公司做广告设计,业余从事版画、国画、油画创作。

1993年春节,谢咏言回老家和家人团聚。正月初三,在一位亲戚家里,他偶然看到亲戚家门口挂着半块葫芦,上面画着辟邪人物。谢咏言的老家地处南部山区,盛产水瓢葫芦,他突然想到:“我也可以在葫芦上做文章呢。”

那个春节,谢咏言在老家收集了60个大小不一的葫芦。将葫芦带回绵阳后,他利用自己的绘画专长,进行葫芦画创作。第一件作品是在葫芦上画了个观音,被邻居看中,以120元的价格买走。后来,他开始在葫芦上画脸谱、戏剧人物。

1995年,谢咏言开办了一家装修公司。当时,室内装修流行浮雕画,他突发奇想,如果将浮雕技法用在葫芦上,会是什么效果呢?他先尝试镂空雕刻,但视觉效果不好,因葫芦皮薄,雕刻难度太大,先后报废了10余个葫芦。他又改用平面雕绘,“这一改,还真改出了名堂,好看,有立体感”。

经过多年的摸索,谢咏言基本掌握了葫芦雕绘的技巧。“与平面绘画相比,平面雕绘的难度更大。”葫芦表面硬里面软,力度太大会刺穿,力度太小则容易打滑,雕绘“讲究的是熟能生巧”。

谢咏言也用烙铁在葫芦上作画,同样是先勾线起稿,用烙铁一点点地烫。烙铁的温度需要控制在70℃到80℃,“如果温度太高,就会把葫芦烧煳,太低则刻不出线条”。

雕刻完成后,还需要用毛刷去灰、抛光,最后是打蜡、上色。最开始,谢咏言创作的葫芦雕总是掉色、变色,后来他从一本古籍中查到一个配方,经过多次试验并进行技术改良后,最终攻克了这一难题。

从简单的山水开始,谢咏言的葫芦雕绘逐步向动物像、戏剧脸谱、佛教人物等图案发展。2004年,他受到景泰蓝镶嵌法的启示,又创造出子母雕绘的技法,并将李白文化、嫘祖文化、三国文化及绵阳的历史人文风光等融入雕绘之中。

近年来,他的葫芦雕作品多次走出国门,在新加坡、泰国、芬兰等国展出,多件作品被国外博物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