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缗氏与“蜀”

一、有缗氏与“蜀”

“蜀”是一个古老的名称,屡屡出现在商代、西周的甲骨文卜辞中。按字的本源,“蜀”是个虫形,古书解释为“桑中虫”“葵中蚕”。最初,这个字应该是指蚕虫,以后才演变成地名和族称。

“蜀”既不是三苗族和夏族的自称,为什么会变成古蜀先民的族称呢?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话要从4000多年前说起。

“蜀”的象形字

那时,今山东金乡县境内居住着一个名叫“有缗氏”的古老部族。这是一个与夏王族有着非同寻常关系的部族——他们世世代代通婚,是个标准的姻亲部族。

传说夏代早期夏王相,娶妻有缗氏;夏朝的亡国之君夏桀,其妻也来自有缗氏。有缗氏不仅与夏王族通婚,而且还对夏王朝有拯救之恩。

《竹书记年·帝相》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夏代第五世王帝相登位,娶了有缗氏之女后缗为妻。王室重臣寒浞(东夷族寒氏)图谋推翻夏王朝。帝相二十七年,寒浞率军进攻夏都。由于他事前做了周密计划,故顺利得手,攻进了夏都,杀死了帝相,占领了夏都。已怀有身孕的帝相之妻后缗,在战乱中仓皇出逃,躲进邻近的有仍氏(今山东济宁东北一带)国中。有仍氏念及帝相生前之恩,冒险收留了后缗,将她藏匿国中。第二年,后缗生下一子,取名少康。少康在后缗的呵护下长大,并担任了有仍氏的牧正(大臣)。寒浞知道帝相的妻子后缗与其子少康还活着的消息,急忙派其子浇率军前往有仍氏国中捕拿母子二人。后缗和少康得知消息,又逃到有虞氏居地(今河南虞城南)。有虞氏是舜帝族人,也是夏王朝的亲族之一,他们热情地收留了母子二人,并让少康担任了庖正(大臣),还送给少康一块十里见方的邑地和五百名壮丁。少康自小受母亲的教诲,立志要为父亲报仇,夺回夏室江山。于是,他刻苦训练这五百壮丁,以待时机。几年后,少康率领自己的队伍,联合夏室旧臣靡,发动同姓有鬲氏(今山东平原西北),一举攻下了夏都,杀死叛臣寒浞和其子浇,并灭了其两个族地,夺回了夏室江山。少康做了夏朝的第六代君王。

这个故事也见载于《左传·哀公元年》。

少康后来恢复了几乎中绝的夏统,功莫大焉,史称“少康中兴”。此次历史事件极大地提升了有缗氏和有仍氏在夏王室中的政治地位。二者后来相融合,史称有仍氏,号缗,对外则直接自称有缗氏。

说到这里,或许有性急者要问,有缗氏与古蜀人似乎看不出有什么关系,这龙门阵是不是扯得太远了一些?

别急,且听我慢慢道来:有缗氏之所以重要,不仅仅是其对夏王室的贡献和支撑,还在于其名号和与此相关联的地名透露出的历史信息。

有缗氏为何号“缗”?要知道,中国史前部族的名号绝不是随意取的,其名号均是按约定俗成的规则,即以该部族最为突出的特长或特征来取的,以此来区别其他的部族。比如“有鬲氏”是首先发明和使用陶制用具“鬲”而得名,“燧人氏”是因最先发明和使用钻木取火而得名,“有巢氏”是因其将房屋建在树上或木桩上而得名。

有缗氏的“缗”,是丝线的意思。《诗经·召南》有“其钓维何?维丝与缗”的诗句。诗的意思是说:用什么去钓鱼?只有用丝和缗。在古代,丝专指蚕丝。缗实际也是蚕丝,只是缫丝的方法有些差异。所谓有缗氏,是为饲养蚕而用以缫丝的部族。这种蚕虫,是野生蚕,古人称之为“蠋”。

与有缗氏关系密切最终而融合的有仍氏,也是一个饲养蚕(蠋)用以缫丝的部族。《说文解字》中就有“蚕,任丝也”的解释。山东自古就有用麻栎饲养柞蚕的传统,有缗氏(包括有仍氏)显然是养蚕的首创者。

明白有缗氏是养蚕的首创部族,便不难理解山东为何有“蜀”称地名。

蚕虫,初名蠋;蠋在古代,与蜀字相通。“蜀”字是后起意。

饲养蚕虫的部族,因其所养的蚕虫被旁人称为“蜀”,渐渐地,该部族养蚕的地方便有了“蜀”的地名。于是乎,齐鲁之地时有“蜀”称地名见于史籍。

《左传·宣公十八年》记载:“楚于是乎有蜀之役。”杜预注释说:“蜀,鲁地,泰山博县西北有蜀亭。”杨伯峻《春秋左传词典》也解释说蜀为“鲁邑,在今山东泰安县西”。

山东济宁地区,也就是有缗氏的祖居地,蜀山、蜀水等有关“蜀”的地名从古流传下来;直到清代所绘的济宁州境地图上,还有“蜀山湖”的地名。

山东汶上县,也有蜀山。《中国地名大辞典》说:“县西南四十公里有蜀山。”

山东的“蜀”,应是饲养蚕虫而获得的地名。

那么,从三苗人被大规模迁徙的起始点鄂西到四川沿途一带的“蜀”,最初也是因饲养蚕虫而获得的地名。

有缗氏监管着三苗族沿汉水溯江迁徙,由于他们携带蚕虫而行,所到之处,定要放养,因而沿途留下了与“蜀”有关的地名。如《水经注·沔水注》云:“汉水又东经胡城南,南对扁鹊城,汉水出于二城之间,右会磐余水,水出南山巴岭上,泉流西分,飞清派注,南入蜀水,北注汉津。”同书又云:“汉水又东左得育溪。”孙潜校曰:“育溪今俗称蜀河。”至今,湖北与陕西交界处仍有蜀河的地名。

在汉水的上源,即甘肃的武都地区,即便荒芜、人烟稀少,也不是没受到影响。在武都郡,有“濁水”“濁城”的地名(“濁”与“蜀”,古字相通)。这表明有缗氏在这里停留或居住过。附近的白龙江流域,迁徙的人们照样沿江留下了“濁水”“濁城”的地名。《山海经·海内东经》记载:“白水(濁水)出蜀,而东南注江。”沿汉水溯江而上,沿途留下了许多“蜀”的地名,这些都是有缗氏的“杰作”。

有缗氏来到川西,也给四川带来了“蜀”的地名。由于有缗氏迁徙到川西的时间在夏末商初,所以四川“蜀”的名称出现也很早。但这个蜀的名称,最初并不是“蜀”这种蚕虫的单称,而是与地域名或族名相连,是泛称。

四川与蜀名有关的,比较单纯,指向明确。

岷山又名蜀山。蜀山一名甚为古老。我们从“蜀山氏”一名的出现就可知。蜀山氏,是指居住在蜀山上的部族。先秦时期的文献《山海经》《世本》中均有“蜀山氏”一名。到了汉代,相关的历史文献仍有“蜀山氏”的记载。《大戴礼记》《史记》《蜀王本纪》中均有“蜀山氏”之名,并谓“蜀山氏女名昌濮”。宋代人罗泌根据故老相传,更进一步说:“蜀山氏,其始祖蚕丛。”接着,他又解释说:“蜀之为国,肇自人皇。其始蚕丛、柏灌、鱼凫,各数百岁,号蜀山氏,盖作于蜀。”

按照古籍的记载,蜀山氏应该是指四川川西的山居民族。《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五帝世系时说:“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濮,生高阳。”《大戴礼记·帝系》的记载,大同小异,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产颛顼。”

这些古籍上所记载的蜀山氏的分布地域,都与江水、若水相关。

中国明代以前的文献所说的“江水”,通常是指岷江,因为人们认为岷江是长江的上源,所以称其为江水。而若水,是岷江的一条支流。蜀山氏显然是因为养殖“蠋”并将其驯化为“蜀”而得名。他们应该与有缗氏有密切关系。

有缗氏一路行走,一路养蚕“蜀”,同时也在一路上留播下许多历史文化信息。如果没有他们,也许我们今天仍然徜徉在历史事实的大门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