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其实,对于要不要出这本书,我想了很多年。五十多岁,一路风风雨雨,太多的经历,也不是每段我都愿意去打开、去回忆的。

2019年底,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两位编辑,赵斌玮和樊诗颖找到我,告诉我他们都是音乐剧的爱好者,也是我的音乐剧粉丝。现在大量国外引进的音乐剧进入观众们的视野,晚上看一场音乐剧已逐渐成为都市人的生活方式,可是中国的原创音乐剧又在哪儿呢?中国的音乐剧制作人又能在时代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于是两位编辑就希望能委托我出一本书,讲述中国音乐剧的发展过程。

就在我们的一席交流中,他们发觉讲述中国音乐剧的30年,几乎就是李盾音乐剧的30年。“制作人”无论在百老汇还是在整个行业,都被冠以神秘的面纱,被称为行业的幕后推手。可他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制作人也不是个个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究竟制作人是如何产生的呢?我说,那不如这本书就从我的人生和经历开始讲述吧!

我找来了小谈,谈文祺是作曲系的研究生,跟随我很多年,学习制作,后来协助我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建立德稻李盾音乐剧表演专业,现在已经成了国内学习音乐剧的热门学府。小谈出现的时候我正在经历人生的低谷,我当时面临一个选择,是离开中国?还是继续艰难地走下去?当时美国百老汇和韩国的团队都在找我,因为我的《蝶》影响很大,他们希望请我去美国当制作人、去韩国当制作人。我当时还有一个选择,就是去瑞士定居,解甲归田。那段时间,谈文祺每天早上都会提着热腾腾的豆浆、油条、小笼包、牛肉汤给我送早餐,一丝丝的温暖,连同我年少时上海生活的记忆,陪伴我逐渐走出阴霾。我觉得,我还有许多话想通过作品表达,还有许多我想讲的中国故事需要讲,我得继续站起来,从容地活着。包括这本书,我也希望读者们能够看到我一路走来的经历,也看到中国音乐剧走到现在是多么的不容易。我把小谈当儿子一样无话不说,几乎所有的经历他都听我说过。出这本书,也是他从头到尾在协助我整理。

还有朱朱,从《蝶》那时候就到我们团队的运营部门工作,从平面媒体到网络媒体,再到新媒体时代,她安安静静地见证了我每一部剧的创作、演出和封箱,记录了大量的我创作的经历,还有我几十年前的老照片,她都帮我整理出来对上号,也是功不可没。

我整本书的撰写几乎就是国内疫情最高峰的时候进行并完成的,我们一群人每周都会有一次很长的视频会,编辑团队在上海,工作团队在深圳,我们一起进入我与音乐剧共同成长经历过的每一个闪光的时刻,有时回忆开心,有时忽生怅惘,甚至有时撕心裂肺,需要中止会议停下来休息。很多次长谈,很多次沟通,很多次筋疲力尽,就这样逐渐逐渐把这本书梳理出来。但拿到了书籍排版样册的那一刻,我内心觉得这一切是那么幸福。

我常说2020年是一个天道轮回的年份,几乎所有人的主题都是安全地活着。但2020年也是中国音乐剧重生的关键年份。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既是一个启示,也是一个事实。我们这群人在做的事情,就是在这个天道轮回的年份里,让音乐剧重生,让每个人心中的希望重生。

人为自己喜欢的事情付出一生,是非常奢侈的,同时也是非常幸福的,因为这是他的信仰。最后,感谢我生命中的贵人,我的东家松雷集团的董事长曾庆荣女士和她为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做出的一切!没有她的鼎力相助,没有她倾尽全力的支持,就没有中国音乐剧的今天。我用心向她再次说声谢谢!同时,我也要感谢所有陪着中国音乐剧发展走过来的人们,在我眼里你们是最美的,美得清新隽永。你们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永存,你们都是英雄!

202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