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

1982年

大东银行赞助举行首届青年文艺创作比赛,并在《澳门日报》陆续刊发获奖作品。20世纪80年代澳门新诗之所以会蓬勃发展,主要是受20世纪80年代内地文坛在现代西方哲学思潮、文化思潮、文艺思潮的触动下,崛起新的美学原则如“朦胧诗”“实验诗”“先锋派”“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重大影响,以及西方现代主义的文学思潮的“心智的启发”和“风格的暗示”,促使澳门诗人相继仿效来丰富自己的艺术创作,另一方面是诗人的文化冲突,主要表现在诗人的心灵难以适应澳门的文化氛围从而产生的文化碰撞,尤其是移民诗人如内地的移民诗人初临澳门,对澳门社会风气、文化心理、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均产生了陌生和疏离感(尤其是内地移民诗人)。同时他们普遍带着浪子心态和过客心理,所以在作品中大都表现忧郁、恐怖、孤独、渺小、虚无等特征,这恰恰迎合了现代主义的创作基调,所以他们借助现代主义的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本土诗人在这股文化思潮的冲击下,也自觉地吸取了现代诗派哲学,突破了传统诗歌艺术规范,使新诗创作迈出了新的步伐。

鲁茂是澳门当代最负盛名的长篇连载小说家之一。鲁茂生于1932年,本名邱子维,原籍江西,生于广东佛山。从1952年起用笔名“维之丘”在香港《文汇报》副刊发表小说、剧本。1967年后在《澳门日报》以“万山红”“梅若诗”“鲁茂”“鲁牛”“柳惠”“余振中”等笔名发表了《辫子姑娘》《百灵鸟又唱了》等十余部长篇连载小说,达百万字。鲁茂的小说格调高,注意社会效果,情节曲折生动,可读性强,而且他还擅长戏剧,编、导、演样样都行,因而在小说中能借用戏剧冲突来处理人物情节与人物关系,悬念迭出,引人入胜。

这个时期,在《澳门日报》的《新园地》副刊上,鲁茂在“斗室漫笔”、胡晓风在“濠江小唱”、李浩泉在“见闻录”、冼得霖在“诗词评赏”的栏目上继续刊发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