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

1983年

文学的发展有着它的时代动因,如内地改革开放的新文学思潮对澳门文学起了酵母作用,促进了澳门文学多元发展。另一方面是澳门本身的一种社会变动,作家、诗人们开始意识到澳门应发展文学,才能摆脱“文化沙漠”窘境,提高澳门文学地位,加上文学前辈如李成俊、李鹏翥等人对澳门文学发展的大力推动,包括提携新秀,使澳门文学全方位跃动,出现了新格局。

1983年3月,以东亚大学中文系师生为主,成立了旨在提倡中国文化的“中文学会”。它在20世纪80年代对澳门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6月,著名散文家秦牧访问澳门,与东亚大学中文系云惟利博士,《澳门日报》总编辑李成俊、副总编辑李鹏翥等座谈。大家一致认为澳门应该创办一份纯文艺的副刊。6月30日,《澳门日报》创办了《镜海》文学副刊,这是澳门第一份在报刊上刊登纯文学作品的周刊,刊名由饶宗颐教授题字。最初《镜海》上面刊登的作品大多数是来自澳门东亚大学的学生,特别是澳门东亚大学中文学会的成员。在《镜海》创办以前,澳门的报刊上只有一些文艺性的副刊,如《澳门日报》的《新园地》等,但都不是纯文学刊物。《镜海》加大了文学作品发表的力度,也起到了团结作者、培养队伍、活跃创作的作用,成为当时在澳门发表文学作品的主要阵地。它的问世象征着澳门人有意识地努力去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学形象,让整个澳门社会开始认同澳门文学存在的价值及其重要性。《镜海》创立以后,澳门各大报纸的副刊也增加了刊登文学作品的比重。譬如《华侨报》《市民日报》《星报》《正报》等报刊,都辟有副刊,一般是以刊登连载小说和专栏文章为主。同一段时期,《澳门人周报》也开始辟有专栏刊登小说。另外有一份由澳门天主教教区青年牧民中心主办的刊物《活流》,也开辟了文艺专栏。各类型的文学活动都活跃了起来。《澳门日报》的《镜海》应该说就是开风气之先者。所以有人称20世纪80年代初的澳门文学为“《澳门日报》的《镜海》时期”。

散文是澳门文坛仅次于诗的重要文体。如今,单是在澳门各中文报副刊上经常投稿的散文作家就有三四十人。澳门散文创作队伍阵容较为整齐,有以鲁茂、李鹏翥、芳菲、梅萼华、胡晓风等为代表的老作家,有以陶里、林中英、南宫燕、凌棱、金子中等为代表的中年作家,有以玉文、陈浩星、黎绮华等为代表的青年作家。就整体而言,澳门散文创作题材广泛,种类繁多,有抒情散文,有偏重叙事的报告文学,还有随笔、社会速写、游记、小品、杂感、回忆录等。就数量而言,已颇为可观,但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并不多见。

周桐该年刊登了两部长篇小说。《赤子情》叙述一对恩爱夫妻平白无端给一对来历不明的洋孩子搞得情海翻波,从而揭开一段秘辛。故事曲折、奇诡有趣,又充满人情味。《晚晴》叙述一位电视台女编剧为了寻找美丽的爱情故事,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认识一对因战争而失散四十年的旧日恋人,并目睹他们的重逢,从而引出一段哀婉动人的恋情。这对老年人劫后重逢,爱火重燃,不料这段黄昏之情迭起风波。该年还刊登了余龙马的武侠小说《三侠闹官场》,描写太平军进兵湖南前后,当时官场黑暗,三个女侠同杀贪官污吏,纵横江湖。故事笔触轻松,情节紧凑。东瑞的《小岛黄昏》叙述一位青年在生活、工作、爱情上的曲折遭遇,并描写周遭与他有关的各种各样的人物,反映一个家庭内各种微妙的关系,情节紧凑,语言朴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