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

1984年

移民潮对澳门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1984年3月29日,澳门日报主办了一个港澳作家座谈会,在中国澳门长大、在东南亚和中国香港以写新诗成名的韩牧先生呼吁澳门人建立澳门文学的形象,对当时的文艺界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这次由东亚大学中文学会主办的“澳门文学座谈会”,强调“希望从速建立一个清晰的、鲜明的澳门文学的形象”的宗旨(大会统筹郑炜明语)。4月4日,《澳门日报》刊出林丹红的《建立澳门文学形象——港澳作家在本报主持座谈会上畅谈》;4月12日,《澳门日报·镜海》副刊刊出韩牧的《建立“澳门文学”的形象——一九八四年三月二十九日在澳门日报主持“港澳作家座谈会”上的发言》;6月14日,《澳门日报·镜海》副刊刊出秦燕的《也谈“建立澳门文学的形象”》。一系列文章的刊登标志着这一话题引起广泛关注和回响。

6月,澳门东亚大学中文学会出版了一本学术著作《中国语文学刊》创刊号的论文集,里面总共收集了学术论文十一篇,包括饶宗颐教授、罗烈教授、云惟利博士、葛晓音女士、郑炜明、黄玉明、叶贵宝等人的学术论文。这些人都是当时澳门东亚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与文学专业的教师或学生。从论文的内容来看,范围包括古文字研究、中国传统书法的研究、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研究。这本论文集的出版,可以说是澳门在学术文化发展上的一个里程碑,意味着澳门将以更加严肃认真的态度看待自身的学术文化发展,包括文学的发展。

胡晓风(1922—2010)是澳门著名散文作家和诗词作者。他原名胡明,广东顺德人。笔名有东方一羽、南宫燕、冷千山、蓝岚等。少年往南洋谋生,侨居印度尼西亚数十年,20世纪60年代从事华文报纸的工作。20世纪80年代他流寓澳门,曾在《华侨报》撰写“横眉集”“低眉小语”专栏,针砭时弊,颇受市民欢迎。又以古典诗词为主,辅以简短杂文的形式在《澳门日报》撰写专栏“濠江小唱”,文笔优雅、辛辣兼备;曾主编《澳门脉搏》周报及艺文报刊《湖畔》。胡晓风性情耿介,心系家国,关注社会民生,其作品每多针砭时弊,诗词风格辛辣委婉兼擅,情感既深沉苍凉亦洒脱酣畅,新诗有“五四”时代的遗风,清新自然,别具特色。澳门基金会为其出版《南湾唱情》诗集四册。

该年刊登的长篇小说中,林中英的中篇小说《云月》描写一个家庭女教师一段抱憾的爱情故事。香港陈浩泉的《广播道风云》描写激烈竞争的电视台之间、高层人员和艺人之间的勾心斗角。青年作家陈不讳《怀春的日子》细致刻画中学男女之间的感情烦恼,人物生动、有个性,大胆反映了他们的叛逆行为,小说富有时代气息。周桐的《狭路姻缘》描写一对男女先后在多个有意无意的场合中碰面,结冤结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