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健意纵横——于金才画集序

笔健意纵横——于金才画集序

郎绍君

金才速写·1974

我和金才兄曾同窗五载,毕业后虽各奔东西,却未断联系。他是个历经坎坷的人,如其《自述》所言“下过乡,开过荒,放过羊,作过编辑,当过教师,爬过格子,搞过文物……”。他是个性情中人,敏感而易于冲动,年过花甲,依然像儿童那样笑则笑倒,哭则泣涕。他又是个性格执拗的人,大凡认准了的事与理,都会咬住不放,坚持到底;当然,他还是痴心于艺术的人,除了写字作画,作画写字,没有其他嗜好,生活简朴而简单,家中杂事全交给贤内助。三十多年来,他创作了难以数计的作品,却始终没有办过个展,也很少编印画集。

金才兄好读书,勤思考,擅著文。80年代以来,美术界在中国画问题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金才兄有自己的见解。在他看来,中国画能够包容,有深厚的文化品格、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革新创造是必然的,但传统与创新互为因果,而非势不两立的。他还认为,当代艺术失去了古典艺术优雅高贵的品质,如果艺术界任由“机智自由的文化理念”为宗,中国画也会滑向重器轻道的歧路。他痛心疾首地指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艺术家大都失去了社会责任感,变成了物质主义的俘虏……。读他的文字,能感到一种深刻的忧患意识,这正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传统。

在天津美院时,我们的学习以“杂”为特点,素描、水彩、油画、中国画、图案设计、艺术史论、文学都是必修课,直到四年级分科,才专功一门。金才选的是中国画,先后授课的有李智超、刘君礼、张其翼、孙其峰诸先生,他们都是传统型的艺术家,强调学习传统的重要。毕业后,金才兄辗转调动工作,但始终没有放下山水画。在学校时,由于环境和教学体制的关系,中国画教学没有安排过古代名作的系统临摹,但对于深入生活、师法造化却十分重视,师生们经常下乡写生。金才兄坚持了这一传统,一有机会,就到名山大川观察写生。太行,黄山,九华,天台,雁荡,庐山,九寨沟,张家界,三峡,泰山,桂林等等,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其中所跑所画最多者,是冀南的苍岩山,那里的雄奇峰峦和丰富的人文景观,赋予他灵感,其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的作品,就是一幅《苍岩山》。

金才速写·1991

对景写生,是20世纪后半叶画家进行山水画创作的主要基础。以李可染、石鲁为突出代表的新山水画,就是在这一基础上产生的。作为60年代初的院校毕业生,受到新山水画及其写生方法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的结果,是作品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写实性,如对三维空间和形似的追求等,而与更强调笔墨和造境的古典山水不同。近三十年来,山水画逐渐分化:一部分画家坚持写生路线,另一部分画家则努力向传统回归。金才兄大体属于后者,即他在坚持师法造化的同时,反省了学校教育学习传统之不足,加强了对古代山水画的钻研,表现在创作上,是努力把写生空间转换为意造空间,重视书法与笔墨修炼,强化笔墨的表现功能。金才这一年龄层的画家,多已形成思维定势和技术惯性,他能够有这样的反思,推进这样的嬗变,是很不容易的,表现了他光大传统艺术的坚定信念。

这本画集收入的,大多是金才90年代以来的作品。它们的基本特点是:第一,写实描绘性大大减弱,写意表现性大大加强,这突出表现在写实空间向心灵空间的转化方面;第二,感性色彩浓厚,有激情,有气势,充分表现了画家的敏感和内在的紧张气质;第三,结构单纯,整体感强,不斤斤于描头画尾,是一种大气象。第四,笔意恣纵辛辣,墨色苍浑厚重,粗服乱头而不失规矩,风格雄强而不流于犷悍。

在金才兄的艺术探索迈向更高阶段的时候,他病倒了,暂时封了笔。养病期间,他的女儿于艳红为他编了这部画集,嘱我作序,仅以上述感言,寄金才兄斧正。盼他早日康复,再濡墨挥毫,放笔直干!

2008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