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为开(序二)
王怀骐
戊子年到,算来于金才先生应是七十一岁了。
在这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他经过了美术学院严格的、训练有素的专业学习,渡过了各个时期艰难的生活磨练,又背负着苦乐,涉水跋山,孜孜不倦寻觅大自然中的艺术精灵。几十年来他创作了无数精美的山水画作品、抒发逸气的书法作品和关注艺术发展的理论研究文章,回首岁月,累聚的艺术精华已成就了这位著名的中国山水画画家、书法家和美术评论家。
我与金才相识共职四十余年。八年的教学生涯,五年的墓藏壁画临摹,多次的展览及常年的艺术创作实践,朝夕相处直到今天。看到他对知识的渴求和厚积,体会到他对艺术痴心的执着,感悟到他创作中彰显出的简朴、纯真的人文品质。他的艺术阶阶走向高峰,形成了独家的艺术风格。
每次参观美展归来,他都带回厚厚的一本纪事或是观后的感录,每次外出写生归来,更是带回大量的速写,还有记录当地风俗人情、人文历史以及有感而发的诗文。这些珍贵的记录,使他的创作注入了丰厚的底蕴。这成了他的习惯,长年累月的习惯。
金才速写·1986
上世纪70年代初,我们一同被文物部门借调去参加文物发掘的壁画临摹工作,一去五年。从古城邯郸到塞外张家口,临摹了从汉、宋到辽金时期的墓藏壁画。面向墓壁,零距离接触,从各个时期壁画的发展变化到不同时期的形式构建、布局、用笔设色、绘制程序、壁画的制作,面对面,通过临摹,任你去理解和悟道。在地下古墓中,伴着尸骨和壁画,我们一起度过五个孤寂的冬春夏秋。我们常常回忆起这段生活,深深感到这五年的壁画临摹是一次难得的学习、认识、理解传统的机会,是一次传统精神的补给,在漫长的时间里咀嚼、消化和吸收着。从上世纪70年代起,他把精力集中在山水画上,倾心研究历代的山水画画家,从画理、画论到作品,寻求中国艺术的东方气质和精神实质,从而去实践延伸和发展。他对知识的汲取像蜜蜂一样成了生命的需求。厚积,使他的发展筑下了坚实的基础。
金才的作品都来自生活,来自山山水水的真切感受。他足行千里,走遍太行山区。苍岩山的风雨,山区小水电的建设,燕山峡谷的水库,深山里的变化说起来他激动不已,他说:创作需要心灵的谐震与共鸣。自然,在他太行题材的作品中也饱含深厚的情韵。上世纪90年代前后,他多次去江南名山写生,又从名山走进民居。他常常谈起自然与人,自然与心灵的融汇,谈到艺术超然的精神体现。大自然赋予他艺术的灵性、顿悟出艺术的真谛,跨越自然的表现,凸显出笔墨挥洒的张力与节韵,创作出新的语境,开拓了山水画审美的新境界,随着时间的延展,他的艺术不断地升华,这便形成了“金才水墨”独具的风骚。
这是一个必然,也是天作之合。
这本画集记录了一段历史,一个过程,一个心迹,一个成果。
时时期待着金才有更多的作品问世。
2008年7月18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