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法智墓志》考

《徐法智墓志》考

志,其名惟云“字法智,高平金乡人也”;姓在首行,存下半,似徐字。《元和姓纂》有东阳徐氏,云“偃王之后,汉徐衡徙高平,孙饶又徙东阳”,则法智似即其后。惟又云“徐州牧,金乡君骆王之后,晋车骑大将军司徒公三世之孙,秦骠骑大将军驸马都尉之曾孙,孝文皇帝国子博士之少子”,所举先世诸官,求之史书,乃无一高平徐氏,所未详也。次多剥蚀,大略述其平生笃于佛教,中有“□冨轻人”语。“轻人”,非美德,当有误字。次云“宣武  皇帝(泐六字)”,“悟玄眇□用旷野将军石窟署(泐九字)”,“君运深虑于峗峰抽□情于□□”。又云“及其奇形异状□□君之思□”。又云正光六年正月□□日“终于营福署则以其月廿七日□伊阙之□”。按《魏书·释老志》:“景明初,世宗诏大长秋卿白整准代京灵岩寺石窟,于洛南伊阙山,为高祖,文昭皇太后营石窟二所。”“至正始二年中,始出”。“永平中,中尹刘腾奏为世宗复造石窟一,凡为三所。从景明元年至正光四年六月已前,用功八十万二千八百六十六”云云。“石窟署”盖立于景明初,专营石窟,法智与焉。官氏之旷野将军,诸署令六百石已上者第九品上阶,不满六百石者,从第九品上阶,则“署”下所泐,当是“令”字。石窟以正光四年毕,法智卒于六年,故在营福署,是署所掌不可考,要亦系于释教,置于伊阙,故法智卒,便葬其地。即葬字,或以为癸,甚非。次云“余不以管见孤文敢陈陋颂”,则撰者逊让之词,然不著其名,亦不知何人也。

题注:

本篇据手稿编入。写作时间约在1917年。此墓志全名《魏故旷野将军石窟署□徐君墓志铭》,北魏正光六年(525)刻,石在河南洛阳出土。《郑季宣残碑》考

郑季宣碑,今存上截。额字灭尽,翁方纲见穿左有直纹一线,知是阳文。碑文行存十七字,以《隶续》所载文补之,每行三十一字至三十八字不等。盖所注阙字之数转刻有误,碑又失其下半,无以审正。今可知者第十二行“卒亐”至“是路”间,洪云阙四字,碑实阙五字。第十七行“赖祉”至“”字间,洪云阙六字,碑实阙七字。铭辞宁成为韵,四字为句,则“”至“显奕世”间当阙六字,而洪云五字。又第七行“据”洪作“折”,第九行“燠”洪作“”,第十三行“亐”洪作“”,并误。其旧拓可见而《隶续》所阙者:第四行“”半字,第五行“郎中”二字,第六行“帝”字“特”字,第七行“未”字“波”字,第十行“汏”字,第十二行“徽”字,“能惠”二字阙半,第十三行“”字“约”二字,第十六行“庭”字,第十七行“洪”二字,凡多得十六字又二半字也。碑阴,洪写作二列,跋云四横,今存上二列,列廿人,与《隶续》所载前半略相合。惟第二列第十七行“□□□□邯郸□□□”,洪作“(阙三字)邵训(阙)张”,颇不同。第三横,当亦二十人,则洪云末有“直事干”四人,正在第三列之末。最后有“(上阙)音伯字”三字,当即造碑者所识文。然则第四列当为“直事小史”三人,“门下小史”一人也。

题注:

本篇据手稿编入。写作时间约在1917年。此墓志全名《汉尉氏令郑季宣碑》,东汉中平二年(185)四月辛酉立,石在山东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