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

壁画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穴居时,便在洞穴墙壁上绘制图案。壁画根据其支撑体的空间属性的不同,主要分为石窟壁画、寺观壁画和墓葬壁画。壁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艺术风格和表现题材都随着时代的改变而呈现不同的面貌。中国壁画艺术,尤其是寺观壁画,是中国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肇始秦汉,随着佛教东传和道教兴盛,寺观壁画得以产生并发展。至隋唐,宗教壁画艺术已在寺观空间内占据重要地位。元明清时期,寺观壁画仍然兴盛,尤其是民间寺观壁画,题材多样,艺术形式多样,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寺观壁画逐渐成为宗教壁画艺术的主体。

山西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并创造出众多的灿烂文化。山西寺观壁画以其时代跨度大、保存数量多、艺术价值高的特点在中国古代壁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山西各地寺观壁画从唐五代、宋辽金,至元明清各朝代皆有存世,比如唐代五台山佛光寺、五代平顺大云院、宋代高平开化寺、辽代应县佛宫寺、金代繁峙岩山寺、元代芮城永乐宫、明代繁峙公主寺、清代大同华严寺是各时代寺观壁画遗存的杰出代表作。山西现遗存壁画约20000多平方米,其中寺观壁画约占遗存总量的30%,有7000多平方米。

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遗存的寺观壁画数量较多,金代、明代、清代寺观壁画遗存总面积达1350平方米,各时代遗存壁画都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和典型性。其中有三处壁画属于国宝级文物,水平之高,首屈一指。从今天的寺观壁画遗存可知在古代繁峙县域内宗教的繁盛程度。繁峙县是古代宗教传播与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这一状况的形成与其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繁峙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东邻灵丘县和河北省阜平县,西界代县,南连五台,北接浑源、应县,属忻州地区。繁峙县砂河镇,古称沙涧驿,滹沱河从其左穿越而过,是北入五台山的必经之地,也是四方客商歇息和转运货物的一个重要驿站,南来北往的客商和奔赴五台山上香的客人为砂河镇带来了商业繁荣,其自身的资源和区位优势,成就了一个自古就闻名于三晋乃至华北一带的富裕大镇,从现存岩山寺院内清道光三年(1823)的一块记录布施名录的碑刻中可知,当时施钱维修庙宇的砂河镇店铺就有60多家,包括:天一店、顺成店、广德当、复盛当、永全店、新德号、兴德当、德盛全、三盛好、大成店……,钱庄、当铺、地方会馆(如榆次馆)、染坊、皮铺等应有尽有。经济上的保障,加之信徒的聚集,促使繁峙县域寺观大规模兴建,寺观壁画也随之繁荣发展。

繁峙县现遗存寺观壁画29处,金代壁画一处,明代壁画两处,其余皆是清代壁画。总体上看,繁峙县壁画内容和特征有三:

第一,金代官式营造的佛教壁画。岩山寺文殊殿壁画是繁峙县唯一一处金代壁画。由68岁的“御前承应画匠”王逵、王道等人绘制。文殊殿金代壁画艺术灿烂辉煌,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规模宏大,形象生动,布局巧妙,笔法精湛,与永乐宫壁画合称寺观壁画的“双璧”,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文殊殿金代壁画以丰富的内容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整个壁画,殿阁建筑、草木山川、市井尘俗、人物活动等无一不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再现。尤其是画中大量的建筑群,无论是西壁上的宫殿,还是北壁中的海市蜃楼,均为后人研究宋金建筑提供了重要资料。王逵等人不仅贡献了高超的宫廷绘画技艺,还将宋代宫廷建筑的形象与壁画故事内容充分结合,绘制出了一幅具有官式艺术水平和宫廷印迹的壁画精品。

第二,明代三教合一的水陆壁画。公主寺大雄宝殿水陆壁画人物特征鲜明,形态各异,线条优美,设色丰富。内容上呈对称结构,不仅体现在东西壁画的对应,还体现在每一面墙上主佛两侧神祇的对称式布局。其东壁以卢舍那佛为中心,西壁以弥勒佛为中心,主神两侧分布着各类神祇,共81 组,各组神祇间用云纹划分。不仅有佛教神祇,还有道教神祇的出现,这是因为道教神祇在壁画中都承担了一定的职责,能够满足社会民众祈福消灾的需求。如“主苗、主林、主病、主药”四位神祇,民间信仰认为信奉他们便可使庄稼丰收,不再受病痛及灾害的干扰;再如东岳、南岳、中岳、西岳、北岳众神祇,就来源于人们对于山川的崇拜。

第三,清代民间关公信仰类壁画。繁峙县域清代遗存寺观壁画多数为关公信仰类壁画。关公信仰一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清代达到鼎盛,关帝庙的修建与关公壁画的绘制也达到了高潮。壁画以连环画的形式表现,画面内容以《三国演义》中关羽故事发展顺序为序,故事情节紧密联系。壁画通常呈间隔状排列,排与排之间以祥云分隔,列与列之间以山、石、树分隔,过渡十分自然,不会影响壁画整体的布局。题记在每幅画右上角的位置,红底黑书,壁画的排列顺序一般是自右至左,自上而下,依次是酒店初会、桃园结义、苏张进马、造置刀剑、大破黄巾、平原赴任等三国故事。关公信仰是中国民间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身上具有的忠、义、勇、智、信,是中华民族推崇的传统美德,体现了当时的社会价值标准和理想,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繁峙县清代关帝壁画是最具代表性的关公信仰的视觉化表现。

《壁上丹青——繁峙卷》是由繁峙县博物馆策划,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提供学术支持,清华大学文物科技保护研究中心团队精心打造的一部代表繁峙县壁画文化特征的画册。《壁上丹青——繁峙卷》分为上下两册,整体展现繁峙县域壁画的面貌。既介绍了繁峙县域内现存的古代寺观壁画的总体特征,又能让人们了解各朝代各宗派壁画的艺术特征和人文价值。精美的装帧、论从史出的表述方式能让广大文化爱好者得到身临其境、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