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山寺历史沿革

岩山寺历史沿革

YANSHANSILISHIYANGE

岩山寺始建于何时,已无迹可寻。据寺内遗存碑刻和专家学者的考据论述,认为该寺重建于金代正隆三年(公元1158年),始建年代定在此前。寺内现存公元1158年《绘水陆殿壁画碑记》正面文曰:

“于义济躬阐鸿教,然后布行天下,太宗为经战阵之所立寺,荐救阵亡之士,何况此邦乃平昔用武争战之地,暴骨郊原,沉魂滞魄之幽泉,壤无所凭依,男观女睹,嗟泪垂弹,岂不伤哉!极感厚人,矜悯一方,相纠命工图像,凡绘水陆一会,故以斯缘,留意资拔,极乐弥陀,一念洪明,……上助菩提之因,下拔沉沦之苦,……兹乃如来设教之根本也。”从此碑文可解读出关于岩山寺的重要史实。首先,岩山寺所处之地是宋辽时期主要战场之一,长期战争不断,战士死伤无数,暴尸野外,无处安放阵亡灵魂。于是,金太宗完颜晟(公元1123——1135年)为了安抚阵亡将士,立岩山寺作祭祀之用;其次,金代时在岩山寺设有水陆道场,并在水陆殿内绘制水陆壁画,借水陆法会之名,传佛法教义之说,度世间悲苦之人。

背面载有“大邑社长姚良、张德……管社人侯善、张京……小邑社长张全、李旱……管社人李仪、李旺……命工图画圣像维那人三会村尚教练、弟七郎……都维那孙和、弟孙严……管琉璃施主赵圆、弟赵京……木匠都料赵青……瓦匠林真……御前承应画匠王逵、同画人王道”等布施者、执事者、泥瓦匠、画师姓名。从碑文可知,金太宗执政期间岩山寺建设规模不容小觑。建筑木作、泥瓦作、命工图画圣像、绘制水陆壁画、烧制屋顶琉璃等,项目齐全繁多,是岩山寺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修正和改建。

刻于公元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的《重修灵岩寺碑记》载 :“灵岩寺,繁邑古刹也,建自正隆年间。”公元1643年(明崇祯十六年)《历代建新碑记》载:“稽古灵岩寺,创自前代金时完颜亮之正隆三年。”两碑皆载岩山寺建自金太宗完颜亮正隆三年(公元1158年),可见明代两碑皆以金碑《绘水陆殿壁画碑记》所述年代为依据,当今专家学者也多以金碑年代为准,但岩山寺并非始建于金。

寺内现遗存数件石刻文物(香炉、经幢、石灯等)上都载有更早的时代记录。刻文如下:

“维大宋国代州界繁峙县咸宁乡天延村第一等税户厚延吉……造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一座……时大宋元丰二年岁次己未十月一日丙申时建立记。”

“皇帝万岁,元佑三年七月二十六日记。”

“天延村维那厚义等持舍净财,共施香炉一所,永充供养……正隆元年栽松树人李旺、李□记。”

分别对应年代为:公元1079年(北宋元丰二年)、公元1088年(北宋元祐三年)、公元1156年(金正隆元年),皆早于公元1158年(金正隆三年)。这些石刻文物的时代记录说明,岩山寺在北宋时已经存在。之后,金太宗完颜晟于公元1123——1135年在位期间,为安抚阵亡将士灵魂在原有岩山寺基础上改建。公元1156年(金正隆元年)李旺等人栽松树(今日仍耸立寺内)。公元1158年(金正隆三年)刻《绘水陆殿壁画碑记》,御前承应画师王逵等人绘制正殿(弥陀殿、水陆殿)内水陆壁画。公元1167年(金大定七年)王逵等人绘制完成南殿(文殊殿)内壁画,犹存至今。金代时,岩山寺香火兴盛、香客众多。从遗存碑记和壁画中可见其寺院当年鼎盛之态。

岩山寺至元明清时,无大规模兴建,只进行了局部的修葺和整改,寺院逐渐衰败。以寺内题记和碑文为证:

公元1643年(明崇祯十六年)《历代建新碑记》载:“元仁宗延祐三年……南殿重修;至元末顺帝至正四年……水陆正殿维新。”

公元1512年(明正德七年)《弥陀殿维新记碑》曰:“灵岩寺肇于前朝……,风雨剥蚀,殿宇凋敝,禅师与之四方募化,辛未八月兴工,壬申七月告竣,寺貌鼎新,其功得以敬神灵、安四方者也。”

公元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重修灵岩寺碑记》云:“至我大明国朝迄今,风雨飘摇,檐墙破□□□毁坏,遂捐所积资财,不行募化,补葺修理……今者庙貌鼎新,殿宇重光。”

至清,正殿被拆,将其建材卖与同县正觉寺。民国年间,天王殿(山门)被损毁,中轴建筑仅余南殿(文殊殿),寺院荒废不堪。直至20世纪70年代,岩山寺才日渐被专家学者发现其重要价值,尤其是南殿金代壁画,堪称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