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作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梁启超的一生,不仅充满了繁富驳杂的传奇式经历,而且在思想和学术上均取得了相当突出的成就,被世人誉为中国近百年来不可多见的“百科全书”式的天才学者。

1873年2月23日,梁启超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熊子乡茶坑村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祖父维清先生一心向学,曾捐为附贡生,父亲宝瑛先生屡考不中,遂在乡间做私塾先生,所以梁启超自幼便受到良好熏陶。四岁开始,梁启超便习读四书五经,九岁即能写出上千字的八股文章,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可谓少年得志。

但是,真正改变梁启超命运的还是1890年。这年,十七岁的梁启超赴京会试,虽以失败告终,但在回乡途中路过上海时,看到了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以及上海机器局所译的大量西方书籍,眼界豁然大开。不久,梁启超又结识了清末改良派的重要人物康有为,并拜康为师,就读于由康所开办的万木草堂,跟随康有为学习达四年之久,从而全面接受了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时人便将他们合称为“康梁”。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清廷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此时,适逢康有为、梁启超参加京城会试,于是他们便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发动了著名的“公车上书”,要求清廷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从此,梁启超开始正式加入中国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改良运动,并成为康有为的得力助手,走上了政治活动家和思想家的道路。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维新运动中,梁启超表现极为活跃。1895年7月,宣传变法维新的第一个刊物《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在京创刊,梁启超是主要撰稿人。8月,维新团体“强学会”成立,梁启超任书记。次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梁又任总撰述。在此期间,梁启超发表了大量激情澎湃的政论文章,以其鲜活的思想、优美的文笔和强烈的批判锋芒,在知识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一时间,《时务报》风靡全国,销量不断飙升,诚如梁启超自己所言:“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举国趋之,如饮狂泉。”连强烈反对维新运动的胡思敬也在《戊戌履霜录》中惊呼:

“当《时务报》盛行,启超名重一时,士大夫爱其言语笔札之妙,争礼下之。上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1897年,梁启超随康有为赴长沙任湖南时务学堂总教习,继续在湖南宣传维新思想。

1898年,梁启超与康有为一起回京,积极参加“百日维新”。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与康有为组织保皇会,先后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等杂志。在此后的数年中,梁启超在上述刊物上继续发表了大量文章,大力推介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和思想,猛烈抨击清王朝的沉疴和腐朽,深刻地批判了中国数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伦理道德,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大大确立了他作为改良思想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当时,著名诗人黄遵宪盛赞梁启超的文章是:“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1903年之后,梁启超逐步走上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道路。他力主改良,把社会变革的希望寄托于君主立宪的实施,从而与革命派发生了激烈的论战。在论战中,梁启超始终以改良派主帅的角色操笔上阵,坚持保皇,主张“与革党死战”。辛亥革命后,他又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在认清了袁世凯的帝制本质之后,梁启超又亲自南下,与蔡锷一起策划倒袁活动,参加护国战争,加速了袁氏洪宪帝制的失败。袁死后,梁启超依附北洋军阀段祺瑞,组建宪政研究会,继续鼓吹走立宪道路,并任段内阁的财政总长。1917年11月,段内阁被迫解散,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开始专治学术。

1918年底,梁启超开始游历欧洲诸国,亲眼看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并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1920年回国之后,他便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在此后的十多年里,梁启超专事教育和学术,先后在清华、南开等大学任教,并将主要精力投置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性研究之中。1925年,清华改建大学,成立国学研究院,梁启超受聘为该院导师,与王国维、陈寅恪并称为“清华三巨头”。受其改良思想的影响,在学术研究上,梁启超也主张打破传统束缚“,凭借新知以商量旧学”,用新方法和新思维来阐发国学,尤其注重研究方法的系统性与科学性。这使他摆脱了乾嘉考据学派的细碎、繁琐的狭小格局,代之以成型的理论框架来结构材料,呈现出由定义到论证再到结论这一严密的规范化的现代学术思路。虽然,他有时也会因为研究体系的构架过于庞大而精力不济,导致有些著述不免失之粗疏,但从整体上看,他的许多著作仍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尤其是他晚年写下的《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文化史》等著作,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因病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终年57岁。在去世前三个月,他还在倾力著述《辛稼轩先生年谱》,直到病重不能提笔,才怅然作罢。

梁启超一生笔耕不辍,且著述宏富,总计达1400万字,内容广涉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有人曾做过统计,从梁启超21岁开始写作时算起,他每年平均的写作量达39万字,实在令人惊叹。我们编选的这本《梁启超经典文存》,是从梁启超的全部著作中精选出来的,主要偏重于政论、史学和文学等方面的论述与思考,它无疑会为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提供一面思考的镜子。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