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梭戛1995-1999


整个山寨被荒蛮的大山所困,这里曾是贵州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在山崖上耕种的妇女,在岩石上爬高下低,如山羊般轻巧,远远望去,她们的身影仿佛被镶嵌在岩石上。(1998年摄)


陇戛老寨。(1999 年摄)


梭戛喀斯特地貌特征明显,石漠化严重,水土流失更为严重,土地贫瘠,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85%以上,是典型的深山区和石山区,也是贵州贫困程度最严重的地区之一。(1998年摄)

记得那年政府搞扶贫,让村民上山种金银花。一帮妇女聚集在一起,就是不上山,扶贫干部问其原因,才知道她们是要喝几口酒才肯去干活。干部只得自掏腰包,打来散酒。这群“女汉子”大口喝下,便笑着唱着到山坡上干活去了。(1998年摄)

那时的陇戛寨到乡里赶场都是走山路,通往外界的只有一条不宽的土路,乡亲们常常为节省时间走小路,从村里到乡里要走一个多小时。(1995年摄)

夯土墙茅草屋。这种建筑风格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末。当时因为大面积砍伐森林,建房材料严重短缺,才用夯土墙茅草房代替木结构房屋。夯土墙民居最大的缺点是好看不好住:房间面积小,开窗也小,采光很差。由于夯土墙没有掺和沙、石灰等,长年累月下来,土墙开裂,不避风雨,容易形成危房。(1995年摄)

晾在老寨里的蜡染,总是一道亮丽的风景。(1997年摄)

陇戛老寨全貌。(1997年摄)

陇戛老寨聊天的妇女。(1998年摄)

梭戛女性除了生儿育女,还要承担几乎所有的劳动,刺绣、蜡染更是样样精通。她们是山寨真正的主人,她们用坚韧托起大山,用汗水浇灌土地。(1998年摄)

茅草屋、旱鸭子。我曾天真地问过梭戛人,为什么在你们这儿只有旱鸭子,他们笑而不答,我忽然反应过来:这里缺水呀,怎么可能养水鸭。从秋季到冬季,这里严重缺水,有时要到十几里地以外去取水。(1999年摄)

石头建筑是梭戛的建筑特色之一,它是在夯土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以石头墙取代夯土墙的做法,在形式上没有多大区别,只是将屋顶由人字顶改变成平顶,没有任何建筑部件的装饰,朴素而坚固。石头房更多是从经济实用的角度来建造的,能建两层以上石头房的,算是梭戛的“大户人家”。(1998年摄)

留守在老寨的妇女。(1999年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