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属于未来1998-2021



冬日阳光里的梭戛儿童们。(黑白负片,1996年摄)

遇见打猪草的箐苗少女。(1996年摄)

牧羊的箐苗少女。(1995年摄)

冬季梭戛老寨核桃树下的女孩。(1995年摄)

由于房间狭小而昏暗,趁着好天气,苗族妇女把家里的缝纫机搬到室外,给孩子们缝补衣裳。在梭戛,家里能拥有一台缝纫机是了不起的财富。(黑白负片,1995年摄)

织布是箐苗妇女人生中必做的事情。(1999年摄)

最早认识的梭戛少女之一,已记不清名字,每次到梭戛都希望能找到她,给她拍张照片。(1995年摄)

结婚前她穿上准备好的嫁衣,让我为她拍照。(1997年摄)

背着小孩农耕的母亲 。(1999年摄)

结婚后,初为人母的她,站在自家房前。(1999年摄)

无论岁月如何艰难,你总能在这位母亲的目光中寻找到温柔和坚定。(1999年摄)

1998年的初冬,老人的房子垮塌,只能睡在冰冷的地上,心急如焚的我带着这张照片到贵阳,寻找爱心人士帮助她。次月,爱心人士们带着6车棉衣棉被和6万多元现金来到陇戛,这是陇戛得到的第一笔社会资助。(1998年摄)

温暖送到家,爱心人士与梭戛村民合影。(1998年摄)

熊绍芬的家是我在梭戛拍摄到的最美室内环境。据当地人说,熊绍芬从在自己家到嫁到陇戛寨,一直保持讲卫生、爱干净的习惯。哪怕是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家里的任何物件都摆放得井井有条。床上挂着白纱蚊帐,这在当时是美好生活的标志之一。(1998年摄)


熊绍芬老人虽一人居住,但每天都保持着良好的生活规律。(2021年摄)

如今熊绍芬是梭戛年龄最长的老人,每天都坚持织布。(2021年摄)

这是我在陇戛看到的最温暖的场景:老伴生病,丈夫一直陪伴在身旁。(2004年摄)

两年后老伴病愈。我为他们拍下这张合影以作纪念。(2006年摄)

2021年我再次来到梭戛时,特意带上当年的照片给老人送去,没想到他老伴已去世,看到照片的那一刻,老人一下沉浸在回忆中。(2021年摄)

当时对梭戛苗族夫妇来说,拍张合影是件非常正式的事情。站在自家门口,他们略显紧张,因为从未这样并排站着面对镜头,而影像让他们获得了平等。(2002年摄)

14年后再次为夫妻俩在他们的新居门前拍下这张合影。(2016年摄)

如今他们已是儿孙满堂。(2016年摄)

熊义辉夫妇和他们的大女儿在自家老屋前合影。(1998年摄)

女儿们各自成家,熊义辉夫妇的老屋也得到了政府的改造。目前,夫妻俩成为村里的养牛大户,生活得到彻底的改变。(2021年摄)

由于丈夫熊光国在干活时伤了脚,生活变得更加艰难。(1996年摄)

坐在自家房前的年轻夫妇,后来在政府的帮扶下搬迁到新居,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1996年摄)

当年背在母亲背上的小男孩熊林考上了大学。(2021年摄)

杨忠艳,六岁,一年级,父亲小学文化,母亲文盲,两个女儿因无房可住,均与爷爷奶奶同居,家庭生活靠父亲外出做小工维持。(2002年摄)

2018年我带着当年拍摄的照片找到了结婚后的杨忠艳。(2018年摄)

杨忠艳和她的家人们。(2018年摄)

参加修路的箐苗妇女,有时甚至顾不上照顾小孩。(2000年摄)

要致富,先修路。新千年伊始,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由政府出资,村民同工同酬,开始修建通往大山外的第一条公路。(2000年摄)

公路改造。(2003年摄)

近年来政府加大力度实现了道路村村通,孩子们再也不用在泥泞崎岖的山间小路上艰难行走。(2021年摄)

20世纪90年代前,梭戛社区基本没有正规的学校教育。小坝田小学是梭戛的第一所小学。陇戛寨的孩子们为了读书,每天要步行往返于陇戛寨与小坝田寨之间。当时师资严重缺乏,学生们只能读到三年级,并且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很多家庭只把男孩儿送去读书,学校里极少见到女孩。直到1989年9月,彝族教师沙云伍在陇戛寨办小学,熊玉成同意将自己家的牛棚借让以作校舍,故称“牛棚小学”。上学路上的孩子们大都背着母亲缝制的土布书包,除了课本,包里还有一两个煮熟的土豆,那是他们的午餐。(1995年摄)

冬季课间在操场烧柴取暖的孩子们。(1995年摄)

在小坝田小学。同学们听到外面有人要来给他们拍照片,几个教室像炸了锅一样,男孩们东窜西跑,兴奋得要命。(1995年摄)

我在每间教室里拍下了他们的照片。这时我才发现,几乎清一色的男孩。只有一两个小女孩躲在边上,后来得知,在这里女孩儿上学是一件非常难的事。(1995年摄)

1996年9月,陇戛苗族希望小学建成,校址就位于梭戛生态博物馆信息中心的入口旁。这是梭戛地区的第二所小学,也是陇戛寨的第一个官方学校。(1997年摄)

实行小学九年义务教育,教师们做了大量的劝学工作,使得村里的女孩有机会到学校学习。初春,孩子们在明媚的阳光中玩耍。(1998年摄)

梭戛希望小学的代课老师们。(2002年摄)

陇戛希望小学,辍学后劝返校园的女学生合影。(2002年摄)

陇戛希望小学新校区于2004年投入使用,更名为陇戛逸夫希望小学。学校开设一至六年级8个教学班,以长角苗学生为主。时有学生436人,专职教师15人,学校一二年级采用汉语和苗语双语教学。(2021年摄)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老师正带领学生进行合唱排练。(2021年摄)

从过去的带着一个土豆上学,到今天的免费午餐,五年级的杨华莹怎能不幸福,怎能不欢笑。孩子们四菜一汤的营养午餐,彻底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让孩子们在阳光下茁壮成长。(2021年摄)

九年义务教育在梭戛全面推行,所有的适龄儿童和少年都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不可选择辍学、退学等。三年级的王晓丽认真听老师讲课。目前陇戛逸夫希望小学有在校学生436人,专职教师15人。(2021年摄)

快乐的孩子们,迎来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他们的节日“六一”儿童节。(2021年摄)


梭戛的春天。(2016年摄)


英国著名摄影师吉米·尼尔森是一名专门拍摄世界各地原始部落的摄影家。他专程来到梭戛拍摄,当他看到盛装的苗族少女时,赞叹不已,说她们每一个都像西方传说中的小公主。(2019年摄)

手持芦笙的箐苗少女。(2019年摄)

摆脱贫困的梭戛箐苗人,开始对自身民族文化的发展重视起来,独有的服饰文化成为她们对外宣传的名片,吸引到全世界的目光。图为准备参加民俗活动的熊强艳和熊强美姐妹俩。(2017年摄)

在镜头前的箐苗小姐妹,投来自信的目光。(2017年摄)

在梭戛生态博物馆排练节目的箐苗人。(2020年摄)

身着盛装参加“跳花坡”的箐苗女孩们。(2019年摄)

感受箐苗服饰文化的外国友人。(2020年摄)

在梭戛生态博物馆与箐苗少女交流的外国友人。(2020年摄)

在梭戛生态博物馆参加活动的箐苗妇女。(2020年摄)

摆脱贫困的梭戛箐苗,在道路、生态、生活、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的梭戛人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2021年摄)

2004年第一座新村建设后,2015年政府再次为梭戛陇戛村苗族同胞建设第二个新村,进一步改善了居住条件。(2021年摄)

坐在山上的箐苗母女俯瞰家园。(2017年摄)

改造后的陇戛老寨。(2017年摄)

陇戛新一村。(2020年摄)


远眺陇戛,群山雾绕的箐苗村寨。(2020年摄)

青山环抱中的陇戛新二村。(2021年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