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穗、秀”问题的一封信
关于“穗、秀”问题的一封信
《古文字微刊》编者按:此文是郭永秉先生致白于蓝先生的一封信,对于近年学界讨论较多的“
”一类字交流探讨。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此字与“沐”字音近,而郭先生列举了两个被研究者忽略的字形,支持白先生释此字为“秀/穗”之说。
白老师:
您好。……
最近在考虑您曾深入讨论的一个问题,有几条材料似乎过去未被人注意,我觉得这个问题的最后解决好像可以见到一些曙光,所以不揣梼昧,先来献丑,也是期待聆听您的高见与点拨。
我说的就是您发在《中国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上面那篇《释褎》。此问题因为近来王宁《释“
”及相关的几个字》,付强、薛培武《据上博简释金文中的“沐”字》,黄杰《释古文字中的一些“沐”字(摘要)》,张崇礼《释“颖”及从“颖”得声的字》(都在武大网或复旦网上)以及蒋玉斌《殷商文字与战国文字互证两例(提纲)》(战国文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论文集)等文章的发表而被反复讨论,问题愈为棼乱。相信您如果有印象的话,也会跟我有同样的感觉,此自不必多谈。
我一直最相信您大文里的基本判断,因为举出的传抄古文“柚(袖)”的证据非常过硬,可以说是支撑讨论的一个基点。去岁至今,读书也留意相关字形资料,发现至少有两条有关系的材料,以上这些文章都没有提及,似可对大文结论有所补充。
一是《集成》3443~绅簋的
字,这是西周器,当是此类字形最早的源头,可证明字本确当从禾头上加穗形,三晋印的主流写法是比较古的,多数楚文字的字形变作从木,是后出的讹变形,您的意见完全正确。过去有些学者将《集成》6428
所从与战国文字的相关字形认同,现在知道实际上字形上并不确当,此商代金文字形所从究竟与后来战国文字的形体有无关系,以及全字的结构分析,恐皆当再作考虑(此形实际上似最近于“
”);网上黄杰等先生主张把从禾之形与从木之形区分对待,看作两字,自然也不正确。可惜此字在簋铭中用作族氏或人名,无法详究。
二是我认为最为关键、对释定此字有辞例判断作用的《容成氏》37号简的
。此字过去讨论的人皆未注意颇为奇怪,很可能是有一种从“宀”、“某”声的隶定深入人心,导致未作仔细观察分析的缘故。但实际上这种隶定肯定是错的,因为下部与“某”完全不类,看同简从“心”“某”声的
字就可以知道。此字所在的辞例非常清楚:
吟、聋、跛、眇、瘿、
、偻始起。
字用作残疾、痼疾的一种名称。此字有多种不同分析理解,恐都不可信。例如有的学者分析从“木”“它”声,读为“驼”,这就和下面的“偻”重了,所以持这种讲法的学者,便把“偻”改读为“瘘”(指脖颈肿大),但这却又与“瘿”字犯复。何况,这个字从字形上既不能分析为从“它”声,用“驼”字表示驼背意思的语料也相当晚。按照我的看法,它显然和您讨论过的战国楚文字中从“水”的那一系字形是一个东西,只是顶部左侧斜笔出头、“木”上的黑团较粗大而已,这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书写细节问题。仔细分析一下这几种毛病,哑、聋、跛脚、眼不明、大脖子、驼背都是常见于古书的,那么
字所表示的也应当是古书习见的一种疾病。结合您大文中指出的“
”字应兼有“穗”和“秀”的音来看,我认为这个地方的
应当取“秀”一读,简文读为“秃”(秀、秃二字形音关系密切,前人已有共识,但也有一些尚待讨论的问题,详后)。关于古书谈到“秃”的情况,粗粗查检就可以找到下面这些材料:
季孙行父秃,晋郄克眇,卫孙良夫跛,曹公子手偻,同时而聘于齐。齐使秃者御秃者,使眇者御眇者,使跛者御跛者,使偻者御偻者。(《谷梁传》成公元年)
然则秃者不免,伛者不袒,跛者不踊,非不悲也,身有锢疾,不可以备礼也。(《礼记·问丧》;参看《礼记·丧服四制》:“秃者不髽,伛者不袒,跛者不踊。”)
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尰与躄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尪与伛人。(《吕氏春秋·尽数》)
故子华子曰:“夫乱世之民,长短颉啎,百疾,民多疾疠,道多褓襁,盲秃伛尪,万怪皆生”。(《吕氏春秋·明理》)
子思云:尧身长十尺,眉乃八采;舜身长六尺,面颔无毛。禹汤文武及周公,或勤思劳体,或折臂望阳,或秃骭背偻,圣贤在德,岂在貌乎?(《金楼子·立言》,类似的话又见《孔丛子·居卫》)
由此可见,“秃”不单是一种外貌不佳的表现,也是一种会影响到正常服丧的痼疾,甚至被视为是“百疾”“万怪”之一。从与其他残疾、痼疾搭配的角度看,“秃”有与“眇/盲”“跛/躄”“偻/伛”“瘿”并举的,除了聋哑没有提到之外,《容成氏》37号简所举的各种病态都包含在这些表述之内了,这恐怕绝不是偶然的。
秃无发者,如女妭,所居之处无雨(《玉篇》引《文字指归》;所以黄帝、蚩尤战时,蚩尤派风伯雨师作雨,黄帝下天女妭以止雨,此事见《山海经·大荒北经》,皆参看袁珂《山海经校注(最终修订版)》,第362—364页),这跟古代残疾人引致天灾的迷信思想有关系,故秃人兴起被古人看作一种妖祥。《容成氏》2—3号简谈“使民以宜”一段文字紧承前揭37号简文字展开,其中“瘿者煮盐厇
者渔泽”两句费解,“厇”字怎么解释我没有确定意见,但关于“
”字,周凤五先生2003年曾指出“简文从
,从虫;
,《说文》首字,在此当是声符。首,古音书纽幽部;秃,透纽屋部,可以通假。……上古以秃者归入残疾人之列。如《礼记·问丧》……(秉按:《问丧》文前已举,从略)”(《楚简文字零释》,转引自单育辰《‹容成氏›文本集释及相关问题研究》)。我觉得从字形结构特点和文义对应的角度看,周先生把“
”释读为“秃”很有可能是正确的(此说如确,则此字似可能就是为“秃”造的)。秃者何以适应渔泽的差事,我想可能是渔夫为了遮阳蔽雨一般都要戴斗笠,这就避免了秃者头上无发的短处和因此可能引致的旱灾问题。《容成氏》一词用多字表示的情况很常见,用“
”用“秀”并无深意亦不足深究。
如果这里的
释读为“秃”可信的话,那就是大文以此类字形有“秀”一读的绝好证据了。“秀”“秃”二字的关系前人论之已详,但“秀”下面所从究竟是什么,则有不同看法。段玉裁改为“人”形(大文中倾向于此说,并举秦简“光”字演变补充段说),很多人认为从“弓”[举石鼓文《田车》“秀弓寺射”之形,并认为“秀”字本义即引弓的“
(抽)”],也有人还是主张从“乃”(参看前举王宁文,主要是因为战国楚文字的“秀”从“乃”)。其实石鼓文“秀”字下部所从似为一笔写成,与同石“弓”字相比颇有距离,仍以视为“乃”为好,然下部从“乃”为何意,实在不好解释(张世超先生怀疑石鼓文的“秀”字从“乃”是受了楚文字影响,恐不可信)。我想,不管“秀”字下部从的是什么,此字应是会意字当无问题,而“秃”应即把“秀”下部改作“人”形分化出表示秃头的“秃”字。因为“秀/穗”字有其共同表意初文,兼有两读,所以“秀”字造字的意图,很有可能就是为了从“秀/穗”的共同初文里分化出一个专门表示“秀”的字形来,这样看起来,“秀”字的本义可能仍是植物开花抽穗的“秀”。战国楚文字里,同时存在“秀/穗”的表意初文和“秀”字,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容成氏》篇就同时有此二字,“秀”字用作皋陶之“陶”),可以注意的是,“秀/穗”的表意初文多只在合体字中出现(三晋文字亦是),且其特点是下部的“禾”形已经混同于“木”,说明当时一般人大概只知道它的音读,已经不太清楚其造字本义了。战国文字中的“
”字,现在看起来也多读“秀”(见睡虎地秦简《日书》乙种、郭店简《唐虞之道》《忠信之道》、上博简《子羔》、包山简86号简等),这类字形恐怕不太可能是从
形讹变过来的(因为字形演变关系不自然——除非把头上的穗的部分看成类似“考”“孝”“乳”等字的覆手人形,后来的“爪”即从它演变,然而恐怕也不行,这样就无法解释后来三晋写法的正常变化了,故无法调和二者)。“
”字虽然各系文字都有,似乎看起来还是在齐、秦文字中居多(《子羔》很可能也有齐鲁底本的根据),典型楚文字里用得不多,或许就是不同区系文字继承了早期“秀/穗”表意初文不同写法的结果。
至于徐、楚文字里从“水”(间或从“人”)从“秀/穗”的共同初文得声之字,由“穗”的音出发读为“沬”自然是可以的(恐怕还是比较好的选择),但有无可能此字仍取“秀”一读,也还是可以考虑。对这一点我还没有想得很清楚。邬可晶兄提示我,是否可考虑读为“涤”,我想也还可以再讨论。
《玺汇》3505的
字比较麻烦,头部没有倒三角形或墨团,到底是不是“秀/穗”字,似也是问题,此类写法在战国楚玺中还有(《楚文字编》460页“宋”字下),不能排除就是“宋”字的可能性(“木”形中竖紧贴“宀”旁,或许就是“宋”字写得比较草率而已)。如果这类字不是“宋”,大概也应取“秀”一读,楚人氏“秀”者甚多(《包山楚墓文字全编》第307—308页),也许这里就是用了一个较古的字形写法。
三晋的那些字的形声分析、读法,现在看起来仍然颇难决定。鱼颠匕的“入~出”,王宁读为“攸(倏)入攸(倏)出”,似可考虑,但是这些字不从“秀/穗”初文得声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得也不够深入,未经全面彻查,可能还有遗漏的说法、资料,是否有当,还请您多批评指教。
专此,敬候
教安
永秉 拜上
2016.4.4
按:此函给白于蓝教授寄去后,多承白先生鼓励肯定,并嘱我早将此文写出。然而近来备课上课任务极重,加上各种其他必须完成的事情负担在身,写作时间已经成为一种奢侈的愿望,此文正式写成实不知将迁延至何时。今姑且将此信略事修饰后,给古文字微刊发布,质诸微刊同好,敬请不吝赐教。在自媒体时代到来的今天,微信公号理应也成为即时学术讨论的一个重要场所,有些语言学的公号已经走在了前头,我这也可算东施效颦聊博一哂的举动吧。
2016年4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