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物质文化》序

《出土文献与物质文化》序

2016年7月,“出土文献与物质文化”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出土文献青年学者论坛在浸会大学成功召开。会后,在主办方饶宗颐国学院的不懈努力和与会青年学者们的鼎力支持之下,此次会议的论文集即将出版。陈致教授近日嘱我代表与会的青年学者给论文集撰写一篇序言。作为曾经参与前五届青年学者论坛,并负责承办过一届论坛的人而言,我对这个青年学者交流的平台深有感情,所以虽然我并不一定是这篇序言最合适的作者,但这一任务及陈致先生的雅意我好像没有理由辞却。藉此机会,我想代表参加会议的所有青年学者,对饶宗颐国学院、陈致教授以及贺旦思博士等为第五届出土文献青年学者论坛投入的巨大心力表示衷心感谢,同时也要对参与会议的特邀嘉宾陈剑教授带领大家一起研习北大西汉简《妄稽》致以谢意,相信我们中的很多人在聆听会议论文宣读得到新知与启发之外,还都从各自专业角度对这次重要的、认真的导读印象深刻,学有所获。

本书所收的二十余篇论文,经过审查之后刊发,是与会者在甲骨文、青铜器及金文、战国文字、战国秦汉简帛、石刻等方面取得的最新前沿成果;尤其要特别提出的是,有好几位学者的文章,是紧扣本次会议主题“出土文献与物质文化”来撰作的。记得我们前五届青年学者论坛,各自都确定了不同的主题,每一次也都在会议的环节设计上努力求得变化,力图使所有参会的学者都不感到雷同,以期撞击出更多的火花,在此自然也应该对他们的用心表示敬意。此次会议主题中的“物质文化”是题眼,我个人以为非常亮眼,同时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论题。

从广义上讲,我们讨论出土文献的相关问题,很多都跟古人物质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关,例如考释、说解古文字中象形程度较高的表意字,基本上都须密切结合古人的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生产工具、娱乐用具等情况来加以解决,以裘锡圭先生的古文字考释说解来举例的话,我们就可以列出好多,例如畀、必(柲)、庸、丰、鼗、万、门塾、、埽等商周古文字,此外《甲骨文中所见商代农业》对甲骨文中所见农作物、农业生产工具及生产过程的全面系统研究、《西周粮田考》对粮田资料的深入阐释更是此类文章的典型。我记忆犹新的是,裘锡圭先生有一次就曾在闲谈中提到,汉画像石的图像资料对我们研究古文字非常重要,所以特别提醒我们中心资料室应尽力搜集购藏相关书籍。

而进一步专门地讨论与出土文献、文物相关的物质文化问题,前辈学者中也多有从事于此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的,例如我们都知道王振铎先生在这方面的许多重要贡献,又如《裘锡圭学术文集·杂著卷》的前四篇文章也这一方面研究的代表。王振铎先生对出土汉代器物“卮”的判定和裘锡圭先生对器物“鋞”与“桱桯”的论定,都是十分精彩并不断得到新资料证明的典范之作。

从本论文集讨论的相关问题中可以看到,在先秦秦汉“物质文化”研究范畴当中,还有很多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例如商代的卜筮程序,金文铸造工艺的复制技术,简牍的编连书写,随葬器物及其内容记录等等,值得我们去努力捕捉出土文献的文字信息及文字之外的各种信息,复原古人的物质生活、物质产品并研究其中的文化现象。

我一直认为研究出土文献所反映的物质文化问题,跟任何出土文献相关问题的研究一样,研究者面对出土文物、文献与自身固有认识及研究结论之间产生偏差甚或全面越出自己知识和研究界限时,到底持有何种态度和取向,都直接关系到立论的客观性与可信性。所以在尽量扩充自己的阅读范围、补充相关文物文献知识的同时,我认为也应坚持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保持清晰通畅的论证逻辑,文章无论长短,应以真正发现并解决疑难问题、推进相关问题的认识为研究的唯一旨趣,在此既是自警自省,亦兼与诸位青年同道共勉。

祝愿出土文献青年学者论坛能够在所有人的支持下常办常新、越办越好,为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贡献一份力量。

2017年2月24日初稿

2017年5月13日定稿

(原刊史亚当主编:《出土文献与物质文化》,

香港中华书局201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