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 精益求精——《文字学概要(修订本)》评介
与时俱进 精益求精——《文字学概要(修订本)》评介
作为共和国建立之后汉语言文字学领域出版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裘锡圭先生撰写的《文字学概要》初版(下简称“初版”)自1988年印行以来,累计刷印二十余次,在学界影响之巨有目共睹。无数汉语言专业的学生、研究者从此书中获得诸多文字学方面的专业教益和启发,海内外大量中国古代文史研究者也习惯于将此书作为了解汉字历史演变和相关知识的权威著作。作为协助裘先生整理出版《文字学概要(修订本)》(下简称“修订本”)的助手,下面我不揣浅陋对修订本的缘起、特点等略作介评。
由于20世纪80年代排印技术的限制,初版是请人手抄付排的,各种抄写错误和不规范的地方比较多,加上书后所附勘误表、补正、重印后记颇不便阅读,所附部分图版字迹很不清晰等等情况,初版的阅读效果已经不能满足读者要求。此外,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发表、古文字学和文字学研究的日益进步,初版内容也陆续发现一些需要进行修正、补充的地方。有鉴于此,裘先生在商务印书馆方面的支持与配合下,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整理和编校,于2013年完成了全部由电脑重排的修订本的出版工作。修订本不但从排版技术方面彻底避免了原来手抄付印的种种问题,使得阅读体验大大改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修订本对初版的不少内容有实质性的修改、补充,反映出裘先生的实事求是、严谨细密、与时俱进的学术风范。下面分三个层次简要介绍。
首先是纠正初版的疏失。除了初版的勘误、补正、重印后记等已指出的错误(包括技术方面和学术性的疏误)在修订本中已全部径予改正外,初版中还存在的个别比较小的疏失,如将秦王政三年(公元前244年)误为秦始皇三年(初版第67页)、将《南村辍耕录》书名误引为《陶村辍耕录》(初版第109页)等,此次修订皆已订正。
第二是根据现有研究成果、作者研究新得以及新出资料、文字规范等,补充、修正或删除了一些内容(有不少补充、修正是以“校按”形式体现出来的),这是修订本相较初版最重要的学术价值。在“补充”方面,比较突出的是对汉字字体、字形和汉字起源研究相关的新出土新发表的文字、符号资料及研究成果的补充。例如商代甲骨文方面,补充介绍了山东济南大辛庄遗址的卜甲,西周甲骨文方面着重介绍了陕西岐山周公庙遗址出土甲骨的情况,战国秦汉文字方面补充介绍了郭店简、上博简、清华简、里耶秦简、岳麓秦简、北大藏秦简和西汉简、悬泉置汉简、长沙出土走马楼西汉简、东牌楼东汉简和五一广场东汉简等发现、收藏、发表的情况以及河南新蔡、陕西西安相家巷出土封泥的情况;修订本的第三章“汉字的形成与发展”相较出版的改动最大,此章在1994年台湾万卷楼版的基础上重加修订,在“校按”中以叙、议结合的方式补充介绍了莒县杭头、蒙城尉迟寺遗址等处发现的大汶口文化乙类符号,着重引述了台湾学者邓淑蘋先生关于乙类符号所谓“炅”字下部的“火”并非代表“火”而是负日神鸟之形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乙类符号旧或释“炅山”合文的“山”形部分亦很可能不是山,这对深入思考大汶口文化乙类符号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关于襄汾陶寺遗址扁壶上的所谓尧舜时代或夏初文字,修订本也在“校按”补入并给出“皆难论定”的判断,亦很值得重视;关于商代前期文字,则补充引介了黄德宽先生《殷墟甲骨文之前的商代文字》一文的研究成果。在“修正”方面,如对石鼓文时代的修正,对栾书缶时代国别的修正,对放马滩秦简时代的修正性补充,“主体和器官的会意字”中“见”字条将立人形的“视”字改为跽坐人形的“见”字并加“校按”说明理由等等,都是学术界近年来的研究成果的直接反映,细心的读者自能从这些细节中获益。删除的内容,例如根据钮琇《觚賸》“水之矶激为泵,音聘”的材料认为初版以“泵”为石在水上会压水之意的看法应当删去,将“同义换读”一节中关于北方人把“尿”换读为suī一句删除等,也是作者一贯实事求是、照顾全面之学风的具体体现。
第三是修订本的其他变动。裘先生专门将朱德熙先生给他的关于修订《文字学概要》的信附在书前,我认为兼有怀念先哲和示范后人的两重意义。修订本的图版也有一些变化,如将初版38F“汉匈奴恶適尸逐王”伪印替换为“汉委奴国王”印,对部分不够清晰的图版(如小臣墙骨版、毛公鼎铭、曾侯乙墓竹简、仰天湖楚简、鄂君启节等)进行了替换。修订本还编制了全书字例索引。以上这些或对学者使用修订本提供便利,或使全书更符合国际学术著作惯例,皆可称为修订本之亮点。
不过,俗话说“校书如扫落叶”,修订本出版后已陆续发现其中一些排印校对的失误,希望在今后重印时能够有机会改正,由于篇幅有限,对此就不一一说明了。
2014年7月8日
(原刊《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9月29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