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出另一个“自己”
复制出另一个“自己”

两只一模一样的绵羊
1997年初,英国罗斯林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宣布,他们用体细胞成功克隆了一只绵羊,这只克隆绵羊名叫“多利”。从那以后,多利不仅成了动物界最有名的绵羊,而且成了全人类最感兴趣的动物。作为一个专业名词,“克隆”也成了一个流行语。

继多利之后,科学家们又陆续克隆出一些动物,这其中既有常见的羊、牛、猪、鼠、兔和猫,又有跟人类特征最为相近的动物——灵长类的猴子。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克隆技术还没有发展到成熟阶段。要想熟练掌握这门技术,并安全地使用它,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有“克隆人”吗?
克隆技术能给人类带来很多好处,如培育家畜新品种,繁衍濒危动物和进行生物研究等。因此,很多国家都在加大科研力度,对各种动物进行研究和应用。当“克隆”和“人”字放到一起,构成“克隆人”时,有些人就感到害怕了,而另外一些人则开始兴奋。对是否将克隆技术应用于人类这一问题,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

2003年,在德国柏林举办了主题为“生物医学研究和生殖中的克隆技术”的研讨会,大会邀请了多名不同领域的克隆研究专家。大家在会上达成一个共识,即禁止研究生殖性“克隆人”。然而,在要不要进行医疗性克隆研究的问题上,大家并没有统一意见。随着克隆技术的发展,“克隆人”或许真的会出现哦!

复制人一点儿都不好玩!
尽管克隆技术有一些好处,但谁也不能否认,它在挑战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不仅是千万年来自然进化的必然结果,而且是继续进化下去的动力。而有性繁殖,则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基础条件。克隆技术属于无性生殖,只是简单的复制,它既不能增加生物的品种,也不能增强个体的生存能力。所以,它只能阻碍生物界的进化脚步。
最让人们担心的就是“克隆人”,如果这项技术被滥用于复制人类,地球将会因此而失去控制,甚至会引发空前的生态混乱。比如说,虽然两个小明长得完全一样,但是他们之中只有一个是爸爸妈妈的孩子,可到底哪个才是真的小明,谁也不知道了!小朋友们,你说这样是不是很吓人啊?

拒绝制造“克隆人”
为了确保克隆技术只被用来造福人类,而不是复制人类,不论是世界各国政府,还是科学界,都采取了一系列禁止制造“克隆人”的措施。遗憾的是,尽管全球立法都禁止这一行为,但还是有一些特别固执的人不愿意放弃,他们被称为“科学疯子”。也许这些人的初衷并不坏,并不是单纯地要复制人类,而是出于医疗或别的目的。但是,一旦“克隆人”被制造出来,谁又能保证这一技术不会被坏人利用呢?所以,为了全人类的利益,确实不应该制造“克隆人”。

“克隆”是怎么回事?
克隆,原来指将幼苗或嫩枝插条,借助无性繁殖或营养繁殖来培育植物。像扦插、嫁接,都属于克隆。后来,克隆技术被用于动物,成为一种借助体细胞完成的无性繁殖,后代个体的基因型与母体完全相同。其实,动物克隆试验的成功率非常低, 100个克隆胚胎中只能成活1至2个。虽然技术在以后会有所提升,但为了确保物种的多样性,最好还是不要应用到人类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