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琴“九霄环佩”演绎的传奇故事

唐琴“九霄环佩”演绎的传奇故事

中国现今收藏的所有古琴当中, 最著名的就是唐代的“九霄环佩”了。

“九”这个数字按中国的传统可谓极数, 含“至高”之意,因而常与皇权、帝位关联。 琴名中的“九霄”指的也是极高的上空, 比如仙界;

“环佩”是中国古人佩于腰上的玉制饰物, 相碰时能发出悦耳的叮当之声。

这张琴的斫制匠心独运,制作精良; 发音九德兼备,尽善尽美; 藏者名家如云, 流传有序…… 这一切,使得这张“九霄环佩”琴 成为举世闻名的国宝。

唐·“九霄环佩”琴正面、侧面、背面图[故宫博物院藏]

“唐琴第一推雷公”

“九霄环佩”琴从出世那天起便注定不凡!这要从它的制作时间和制作者说起。

要了解古琴斫制的年代和作者,有一个简便的方法:将琴身翻转,眼睛凑到古琴背面最大的出音孔龙池上,仔细观察琴腹中有无字迹即可。斫琴家往往会把斫琴的时间、自己的名号、斫琴的地点,用笔写或用刀刻于此处。

唐·“九霄环佩”琴琴名[故宫博物院藏]

在“九霄环佩”的琴腹左侧,可以看到以楷书刻写的“开元癸丑三年斫”七字。“开元三年”是715年,那么,这张琴是否就是这一年斫制的呢?检索中国历史年表,我们发现开元三年(715)是干支纪年法的“乙卯”年,而不是“癸丑”年(开元元年,即713年)。

难道这张琴的腹款是假的吗?据古琴鉴定专家郑珉中先生考证,有一种说法是:这张琴的腹款原为墨写,后来字迹模糊,后代重修时便把它刻了出来,由于字迹不清,才将开元“元年”误刻为“三年”,还将“癸丑”放在“开元三年”中间,实有画蛇添足之嫌。

那么,这张琴的制作者又是谁呢?我们在琴腹内,并没有发现斫琴家的名字。毕竟是1300多年前的古物,文献上也没有明确的记载。

在琴背龙池里,我们看到了一条宽2厘米、深1厘米的圆沟。这可不多见,要知道普通的古琴琴腹内部是没有这条沟的。圆沟出现的位置学名叫作“纳音”。古琴由弧形的琴面和平整的琴板两块木头贴合组成琴腔,琴腔中大部分是空的,但在龙池和凤沼之间,琴腹中有一段凸起的实木,这段实木就叫“纳音”。那么,这张琴的“纳音”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会出现一条圆沟?这条圆沟有什么作用?和制作者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苏轼。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还是一位琴家。他不但善于弹琴,而且收藏古琴。为了探究唐代最著名的制琴家族——雷氏的制琴奥秘,苏轼居然将家藏制于唐开元十年(722)的蛇腹断“雷琴”剖腹,一探究竟。要知道,“雷琴”自唐代时便已十分出名,宋代时皇家及名人欧阳修、陆游等均有收藏,且价值不菲。后来,苏轼终于发现了“雷琴”不传的秘密:

“琴声出于两池间,其背微隆,若薤叶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此最不传之妙。”

也就是说,苏轼发现,“雷琴”的“纳音”,像小蒜(薤)的叶子一样,中间有条浅沟,当声音从琴面传入琴腔之后,会在这里产生余韵,这便是“雷琴”不传之妙。

唐琴“九霄环佩”的“纳音”与苏轼家藏“雷琴”一致,所以从制作特征看,它应是“雷琴”之一。而且巧的是“九霄环佩”琴上还有一段苏轼“苏轼记”的琴铭“蔼蔼春风细,琅琅环佩音。垂簾新燕语,苍海老龙吟。”这四句写的均是琴声,十分形象。北宋元丰二年(1079)正月,42岁的苏轼在徐州任上时,也确曾与两三知己“游于泗水之上,登桓山,入石室,使道士戴日祥鼓雷氏之琴,操《履霜》之遗音”。但是,这四句诗不见于苏轼著作,有学者认为这一题铭为后人所刻。

唐·“九霄环佩”琴苏轼琴铭[故宫博物院藏]

关于“雷琴”

“雷琴”指的是唐代玄宗开元(713—741)至文宗开成(836—840)120多年间, 四川雷氏前后三代人所制之琴。

雷氏制琴“选材良,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精妙天下无比”。 仅文献所载雷氏斫琴名家就有:雷霄、雷俨、雷绍、雷震、雷威、雷珏、雷文、雷会、雷迅共九人。 因此,民国古琴大家杨宗稷有“唐琴第一推雷公,蜀中九雷独称雄”之句, 可见“雷琴”影响之深。

北宋·苏轼书·《寒食帖》(纸本)·局部[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那么,我们还可不可以找到更多“九霄环佩”琴作为“雷琴”的证据呢?

古人制琴,琴面一般用梧桐木,取其松透;底面一般用梓木,取其细密。“九霄环佩”琴却不一样,它以梧桐木作面,杉木作底。

元代伊世珍《琅嬛记》云:

“雷威作琴,不必皆桐,遇大风雪中独往峨眉,酣饮著蓑笠入深松中,听其声延绵悠扬者伐之,斫以为琴,妙过于桐。”

可见,雷威不拘旧法,在桐木、梓木之外选用峨眉松杉之木做琴。因松木枝节多,纹粗而脂厚,从传世的“雷琴”来看,未见松木之琴,此处的峨眉松应为现在所说松科云杉属下的杉木,这种木材是适合做琴的。

杨宗稷在《琴学丛书》中说:

“破修古琴数十,其中杉制者竟居十之三四,且有最著名之古琴与最著名大家所制之琴皆用杉,池沼间表以桐。”

一开始他以为这是拙工作伪之法,后来发现宫殿、寺观栋梁均用杉木不用桐木,以此种古杉制琴胜于新桐百倍。

所以,无论是从形制特点、琴材选用上,还是从目前所见5张伏羲式唐琴,“九霄环佩”琴最为厚重和长大,由此来看,“九霄环佩”琴应为雷氏的作品。

北宋元丰六年(1083)十月初四日,苏轼写道:

“唐雷氏琴,自开元至开成间世有人,然其子孙渐志于利,追世好而失家法,故以最古者为佳,非贵远而贱近也。”

可知雷氏子孙后来一切从利益出发,追世好而失其不传之秘,渐渐在历史中销声匿迹。从这一点来看,“九霄环佩”琴应为雷氏早期尚未失家法之最古者。

泠然太古有传人

作为“雷琴”,“九霄环佩”琴在唐代被斫制成功后,便被冠以“九霄环佩”之名,并刻于琴背龙池之上。“包含”大印与琴名为同时所刻。“雷琴”在唐代已然名贵,到了宋代“至今有存者,皆至宝也”。“九霄环佩”琴背上除了苏轼琴诗外,还有“超迹苍霄,逍遥太极。庭坚”十字。这两句诗集自晋代葛洪的《神仙传》:“超迹苍霄,乘虚驾浮……逍遥太极,何虑何忧。”讲的是东汉人阴长生,在人间170余年,潜心修炼,白日飞升的故事。作为苏门四学士之首的黄庭坚确有琴铭传世。除“九霄环佩”琴外,宋琴“松风”与“松石间意”也有苏轼题字,但可惜均非真迹。其中“松风”琴的苏轼、黄庭坚题铭较有代表性,是杨宗稷镌刻于琴上的,他认为这是“天然巧合,非作伪也”。“九霄环佩”琴上苏轼与黄庭坚琴铭,学者也多认为是晚近所为,由此看来,苏轼、黄庭坚都未收藏过此琴。

目前,我们从史料中发现“九霄环佩”琴最早的收藏者是南宋的节度使吴琚。吴琚是南宋汴梁人(现河南开封),宋高宗吴皇后之侄,太宁郡王吴益之子。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他以镇安节度使留守建康(今江苏南京),世称吴七郡王。吴琚少有嗜好,常以临帖自娱,因此字写得极其工整,至今仍有《寿父帖》《杂诗帖》等书法作品传世,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吴琚擅长填词、作曲,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八月十八日,孝宗请太上皇(高宗)观潮,其间歌舞百戏,各呈伎艺。太上皇喜道:“钱塘形胜,天下所无。”孝宗答曰:“江潮亦天下所独。”于是宣谕群臣,各赋《酹江月》一曲,至晚呈上,以吴琚为第一。吴琚还颇有胆识,他曾出使金国,金人曾言:“南使中惟吴琚言为可信。”

到了元代,“九霄环佩”琴不知为谁所收藏。但元人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有“冰清”“春雷”“混沌材”“万壑松”等名琴二十八张,其中最后一张便是“九霄环佩”琴。

明代林有麟的《青莲舫琴雅》也记有“九霄环佩”琴名,明人张应文在《清秘藏》中说:

“九霄环佩,未知何时人斫?”

清康熙年间的《五知斋琴谱》是近300年来流传最广的琴谱。在这本琴谱的“琴背选刻字样”一节中,第一个列的便是“九霄环佩”琴,可见清人对它的重视。

不知何故,清代陈元龙在《格致镜原》中说:

“九霄瑜佩,吴琚节度使所蓄雷氏古琴名。”

不知为何陈元龙将琴名“九霄环佩”记为“九霄瑜佩”,据清人李调元考证“九霄瑜佩”琴的斫制者是唐代的雷文,有诗为证:

“雷威造有‘松雪’字,雷霄制有‘松风’声。‘玉涧’名泉雷迅斫,‘九霄瑜佩’雷文成。其余雷盛与雷珏,不出‘灵开’偕‘冰清’。不知二琴是何关系?”

清末,“九霄环佩”琴再次回到皇亲国戚的手中。这次它的主人是慈禧皇太后之侄、两广总督叶赫那拉·瑞麟之子、内务府大臣怀塔布(与李鸿章结为亲家)之弟叶赫那拉·佛尼音布。

唐·“九霄环佩”琴黄庭坚、叶诗梦琴铭

辛亥革命之后,叶赫那拉·佛尼音布改名叶潜,号诗梦居士,有师孟之意。“九霄环佩”琴铭中:“泠然希太古,诗梦斋珍藏”及“诗梦斋印”便是他镌刻的。“泠然”常被用来形容琴音清越,“希太古”可能是取元人胡布“不逢鸿荒世,仰希太古民”之句。

高罗佩绘·《叶诗梦小像》

叶诗梦早年在广东师从刘蓉斋、与古斋祝氏、张静芗等人学琴;回京后,又同琴家孙晋斋父子、张瑞珊等人学琴二十余年,琴学功力精湛。他编有《诗梦斋琴谱》,收有一百余张名琴,且能制琴;还培养出汪孟舒、管平湖、高罗佩(荷兰)等数位20世纪公认的琴学大家。

叶诗梦琴学渊源极深,幼时以《五知斋琴谱》为法学琴。20岁游盘山时,他避雨于万松寺之际,居然在僧舍中发现了《五知斋琴谱》编印者之一周鲁封的“昆山玉”琴,寺僧慨然相赠。《五知斋琴谱》载有“琴斋宜备八则并附收琴修琴法”一则,记有以紫檀木或花梨木替换旧琴护轸之法,“九霄环佩”琴的护轸便依此法,换为紫檀木轸。

1900年“庚子之乱”,叶诗梦所藏之琴遗失殆尽,“庚子后只余六张”,所幸“九霄环佩”琴仍在。

1920年,该琴又被琴学大家黄勉之弟子、逊清宗室、红豆馆主溥侗所得。溥侗是清乾隆帝十一子成亲王永瑆之曾孙,自幼在上书房读书,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奏《流水》等曲。

刘世珩(上) 溥侗(下)

后来,溥侗举家南徙移居上海,“九霄环佩”琴被转让给同在上海的收藏家、文学家刘世珩。刘世珩为清光绪年间广东巡抚刘瑞芬之子。“九霄环佩”琴凤沼上方的“三唐琴榭”和下方的“楚园藏琴”便是刘世珩所刻。1926年,刘世珩病逝于上海,将琴传给自己的儿子刘之泗。之后,“九霄环佩”琴又转让给晚清四川总督刘秉章之子刘晦之,这是“九霄环佩”琴最后的私人藏家。

1952年,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将“九霄环佩”琴从上海刘氏手中收购,并划拨故宫博物院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