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凤”与“洞天仙籁”——雍正帝最喜爱的两张琴

“鸣凤”与“洞天仙籁”——雍正帝最喜爱的两张琴

一提到清代的雍正帝,很多人的脑海中立刻便会浮现出严厉和勤勉的印象。他在位期间实行了“摊丁入亩”“改土归流”“耗羡归公”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等改革政策。虽说为乾隆朝的繁盛打下良好的基础,但也着实触碰了不少人的利益,严厉之名多从此来。雍正帝在位十三年,批阅过的奏折存世的便有41600多件,累计批复达1000多万字,雍正帝可算是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无愧于勤勉二字。

从故宫博物院藏雍正朝文物来看,雍正帝的艺术修养和鉴赏水平都是清代诸帝中最高的。而且,随着雍正朝朱批谕旨和《雍正行乐图》等文物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雍正帝“可爱”与“文艺”的一面也渐渐被人们发现。

在逐渐被人们熟悉的文物中,《雍正行乐图》是较为典型的一组图像,其中,尤以雍正帝头戴假发的形象传播最广。其实,在《雍正行乐图》中也有他演奏古琴的形象。那么,雍正帝的演奏水平到底如何?他最喜爱的古琴又叫什么名字呢?

鸣琴行乐图中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各式各样的《雍正行乐图》共六套,文物名称均为《清人画胤禛行乐图轴》,在这六套图中,有两套画有雍正帝演奏古琴的形象。

第一套图,共十四开,每开画幅纵34.9厘米,横31厘米,描绘有雍正帝“执弓望雀”“以桃饲猿”“深山刺虎”等形象。其中以雍正帝头戴假发、手持钢叉、勇搏老虎的形象最为知名。

“竹林抚琴”一开描绘的是雍正帝头戴纱帽,身披绿衣,盘腿坐于深山竹林之下,和着眼前的流水弹琴。琴声随着思绪飘远,竟引来了天上的凤凰。正所谓:“仙风道骨添神采,缘木弹琴引凤来。”凤凰是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它的出现本身便是一种祥瑞。东汉时,贫寒士子司马相如以一首《凤求凰》俘获了富家小姐卓文君的芳心,使得“抚琴引凤”更添一层浪漫的内涵。

清人绘《雍正帝行乐图》·竹林抚琴[故宫博物院藏]

清人绘《雍正帝行乐图》·对月鸣琴[故宫博物院藏]

第二套图,共十六开。每开画幅纵37.5厘米,横30厘米。描绘有雍正帝“柳荫濯足”“临窗观荷”“雪舟垂钓”等十六种文人向往的生活形象。

“对月鸣琴”一开描绘的是苍虬的古松下,雍正帝着汉服,正演奏着横放于腿上的古琴。身旁,一条潺潺的小溪流淌于山石之间,一轮如圆盘似的明月藏于树梢之畔,使人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感。雍正帝御制诗也有:“秋宵噭噭云间鹤,古调泠泠松下琴。皓月清风为契友,高山流水是知音。”描写的似乎正是这一场景。

抚琴潜邸之内

雍正帝的父亲康熙帝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执政时间达六十一年之久。所以,老四胤禛和大哥、二哥、三哥、八弟、十四弟等兄弟有过一段漫长的皇子时期。其间康熙帝两废太子,有意于大位的皇子们蠢蠢欲动,上演了一出“九子夺嫡”的大戏。

四阿哥胤禛是众多候选人中最为隐忍的一位。其实,小的时候,胤禛性格有些急躁,康熙四十七年(1708),康熙帝曾对自己的儿子进行过评价,在评价四儿子时,他说四阿哥小时候“喜怒不定”,并曾训诫他遇事要“戒急用忍”。说这话时,胤禛已三十一岁,他特向父亲说明自己已到而立之年,性格已经稳定,恳请父亲不要将这句谕旨记载在档案里,康熙帝也认为这十几年来,四阿哥的确没有这种情况了,下旨免予记载。

为了磨练自己的心性,也为了塑造自己在皇位争夺时“天下第一闲人”的形象,胤禛开始了他的古琴学习之路。

《雍邸集》是雍正帝继位前的诗集,诗集中收有8首与古琴相关的诗作。春天,当柳絮飞舞之时,胤禛“巧入书帘如有意,抚琴飘卷伴书帏”。夏日,胤禛居于园中,常“鸣琴遥和岩头瀑,凉箔齐钩水面亭”。深秋,当海棠花开时,胤禛“倚窗罢抚紫琼琴,香烬金炉鹤梦沉”。冬雪飘时,胤禛“兴恰张琴好,心清得句工”。(《雪夜即事》)由此可见,胤禛一年四季都会弹琴。而且只要生活中一得空闲,便会操缦抚琴:“闭门一日隔尘嚣,深许渊名懒折腰。观弈偶将旁著悟,横琴只按古音调。”(《一日闲》)就连随同父亲出巡时也要带着古琴:“扈跸阅长河,微风起碧波。”“抚几调琴韵,临窗听棹歌。”此时的胤禛笃信佛教,就连在学佛时,他都会弹琴:“风花雪月天真佛,几簟琴书迦叶身。”可见除了伪装之外,胤禛也是真正喜爱弹琴的。

康熙帝音乐造诣很高,不但能弹琴,还发明了“康熙十四律”。在编纂《御制律吕正义》期间,康熙皇帝曾下过这样一道谕旨:

“问南府教习朱四美,琵琶内共有几调?每调名色原是怎么起的?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这样名知道不知道?还有沉随、黄鹂等调,都问明白。将朱之乡的回语,叫个明白些的,著一写来。他是个八十余岁的老人,不要问紧了,细细的多问两日,倘你们问不上来,叫四阿哥问了写来,乐书有用处。再问屠居仁,琴中调亦叫他写来。”

从这条谕旨可以看出,四阿哥胤禛的音乐水平得到了父亲的认可。

评琴紫禁城中

雍正帝还是清代诸帝中与古琴相关的档案记载最早、类型最多的皇帝。

雍正四年(1726)雍正帝眼中那讨人嫌的“阿其那”(允禩)和“塞思黑”(允禟)终于死在了圈禁之地。跋扈之臣年羹尧与隆科多也差不多在这一年前后被雍正帝整治。雍正皇位坐得愈发稳固。档案显示,也正是这一年雍正帝开始了对清宫藏琴的系统整理。

雍正四年(1726)二月二十四日,总管太监王朝卿、刘国兴、安太交来丰泽园琴两张、瀛台琴两张、掌仪司琴一张、懋勤殿琴六张、敬事房琴十三张、宁寿宫琴五张、景阳宫琴一张、乾清宫琴四张、御书房琴四张、古董房琴两张、自鸣钟琴一张、所内琴一张、寿皇殿琴一张、观德殿琴一张、永安亭琴十张、毓庆宫琴两张、西花园琴八张、畅春园琴二十八张、静明园琴三张,府内太监沧洲交来琴十八张随蓝布套,黄布挖单,造办处收贮所内琴七张,传旨:“着将弦对准,于二十六日、二十七日送来呈览,钦此。”

于二月二十九日呈上,留府内琴五张并造办处收贮琴两张、永安亭琴4张,记此。于三月初二日永安亭太监张弼持去琴六张,记此。于三月初九日将琴一百零三张俱对弦准,首领太监程国用持进,交总管安泰讫。

这是档案中记载的清宫藏琴的第一次汇总,共汇总各处古琴一百二十张。雍正帝命人将所有的琴调好弦,准备于26、27日花两天时间一一试弹,估计是因有事耽搁,便于29日集中试弹,最后留下了五张府内琴,两张造办处收贮琴,四张永安亭琴。三月二日,永安亭太监张弼又奉命领走六张琴,直到三月九日,剩余的一百零三张琴均已调好琴弦,全部收储入库,交总管安泰管理。

那么,这次古琴整理,雍正帝还没有评定出自己最爱的琴是哪两张,但是“鸣凤”琴藏于懋勤殿,此次统计上交的有懋勤殿的六张琴,“鸣凤”应在其内,也许因雍正帝看琴时间紧张,尚未仔细选择。

直到四月二十七日,圆明园来帖内称,首领太监夏安交“鸣凤”琴一张系懋勤殿的、“流泉”蛇腹断琴一张系古董房的、“丹山瑞哕”蛇腹断琴一张系畅春园的、“中和”八宝灰琴一张、成化年梅花断“焦叶”琴一张、牦断“大春雷”琴一张,传旨:“着收拾,其轸足不必动。钦此。”于六月初一日收拾,换得穗子六付、琴垫六付,并交来琴六张,首领太监夏安持去讫。

这次,懋勤殿之“鸣凤”、古董房之“流泉”、畅春园之“丹山瑞哕”,还有三张尚不知何处的“中和”“焦叶”“大春雷”琴由于品质优良,被单独选入,供雍正帝抚弄。雍正帝对这几张琴非常满意,命人将琴收拾一下,但不要大动,就连琴的附件如拴弦的琴轸、雁足都不要动,只是为它们配了琴穗和琴垫,说明这几张琴都被雍正帝选中使用。

目前故宫博物院尚收藏有凤势式流泉琴,琴为桐木所斫,通体髹黑漆,红木琴轸,青玉琴足,琴背刻楷书贴金“流泉”琴名,为清宫旧藏,可能是雍正时期“古董房”之琴。此琴琴轸上还有较短的蓝色琴穗,不知是否为这次修琴活动所加。

除了将宫苑内的琴集中、对弦、收拾外,也是在这一年,雍正帝还开启了对宫内藏琴的评品定级工作。

雍正四年(1726)三月十九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首领太监夏安交来琴十张,说太监杜寿传:着换弦,其琴轸足如无,换木足亦可。若不全处,些微收拾。轴上用五色绒。完时定等写帖,随琴带来。记此。于四月二十五日,收拾得琴十张,交首领太监夏安持去讫。

雍正四年(1726)八月十六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首领太监夏安交来琴四十二张,内四十张有套,两张无套。传旨:“此琴内着会弹琴人选好琴六张,分做头等一二三四五六号数。钦此。”于九月初二日将琴四十二张俱编等次号数,交太监夏安持去讫。

雍正四年(1726)十月十八日郎中海望持出:出等的琴三张、有等次的琴十八张,传:“出等的琴着配做红漆套箱,有等次的琴着配做黑退光漆套箱。记此。”于五年三月初六日画得琴套纸样四张,郎中海望呈览,奉旨:“准先呈览过的,着改去寿字的琴套纸样一张,将改寿字的中心不必画花样,琴若何名就将琴名绣在上边,俱要紫色地,交与织造处织宋锦,二十一张俱要一样。钦此。”据漆作柏唐阿六达子来说,做漆套箱琴二十一张,现存库。于乾隆六年(1741)六月二十三日司库白世秀将出等的琴三张配得红漆匣三件,有等次的琴十八张各配得黑退光漆匣各随锦囊,俱刻得款持进,交太监高玉呈进讫。

由这三条材料可知,雍正帝所建立的是一套完整的古琴评级体系。宫内藏品被分为出等和有等次的琴两大类,有等次的琴又分为头等、二等、三等。雍正帝还专门为这些琴配做了琴套、琴箱。出等的琴配做红漆套箱,有等次的琴配做黑退光漆套箱。这一工作持续了十五年的时间,雍正帝自己都没能看到,直到乾隆六年(1741)六月二十三日才完工。

藏琴“琴德簃”内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清代沈源所绘《琴德簃图》,图上有乾隆帝题跋:“我皇考所贻古琴以宋制鸣凤、明制洞天仙籁为冠,皆有御铭。每一静对,穆然神移,不待抚弦动操始知至德之和平也,因箧藏于咸福宫东室,而以琴德颜其楣,并命画史写南薰之图。嵇康赋云‘理重华之遗操,慨远慕而长思’,实获我心矣。乾隆敬识。”

“鸣凤”琴琴铭[中国艺术研究院藏]

可知,雍正帝死后,乾隆帝将他最爱的两张琴:“鸣凤”与“洞天仙籁”特辟专室“琴德簃”收藏。可惜两琴最终却都消失于“琴德簃”内。

传世名琴中有两张“鸣凤”琴,均为南宋所制。一张收藏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一张收藏于香港某私人藏家手中。两张琴款式、琴名及龙池两侧之琴铭完全相同,琴背刻行书“鸣凤”琴名,龙池两侧为:“朝阳既升,巢凤有声。朱丝一奏,天下闻名。”琴、字皆美!

明“洞天仙籁”琴现存世一张,1998年4月26日曾出现在香港某拍卖场中。据拍卖说明云:此琴琴背刻有“洞天仙籁”琴名,制作于成化二十一年(1485),乾隆帝曾在琴上题有琴诗。可惜,笔者尚无缘见到此琴……

不知这传世的几张同名琴是否有雍正帝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