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说到本书文章的缘起,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工作单位故宫博物院,我院不但有着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古琴珍藏,而且还有着像郑珉中先生一样专注于古琴、古乐器研究的一批专家学者。有了这一基础,当《中国档案报》的屈建军老师问我能否写一个专栏时,我便提交了“鉴器知音”古琴研究专栏,经过两年的连载才有了今天这一批文章的面世。
当然在写这一专栏之前,我已经为《中国档案报》供稿过一段时间,而促使我能够与屈老师联络上的也是我们宫廷部典章文物组的专家恽丽梅老师。因此,我其次要感谢的便是恽丽梅老师。恽老师现在已经退休了,但是她仍然不时关心我的学术课题,她不仅为我推荐了《中国档案报》的编辑老师,而且还推荐我加入了宫廷史专家刘潞老师的课题,还有她自己主持的课题,为我在故宫学术上的入门搭建了一座桥梁,有着老故宫人传帮带的崇高精神。
再次,我要感谢《中国档案报》的屈建军老师,虽然我经恽老师介绍与之有着三十余篇文章,长达几年的学术交往,但是我们二人至今仍未曾谋面。屈老师有着十分专业的编辑素养,让我在思想上转变了对写科普性学术文章的看法,也让我学到了出版前要闻过则喜,精益求精的态度。
最后,我要感谢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董建国老师,他不仅为我提供了大量的名琴高清图片,而且为我讲解了很多古琴鉴藏的知识,还有很多近代琴人的往事。并邀我担任人民音乐出版社“十三五”重点项目《中国历代名琴品鉴》一书的副主编,撰写全部博物馆藏琴的文字,使我在琴器鉴赏上成长不少。
另外,我还要感谢我们器物部的同事、好友王翯热心组织我们几人共同出版这一套从书。感谢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责编李文瑶老师,她从约稿到审稿再到编校、签订合同、申请书号、组织出版,做了大量事无巨细的工作。感谢设计师杨哲老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我提供的大量的古琴图片、古代绘画作品与文章文字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使之呈现出一种当代人喜欢的版式风格。总之,要感谢的人还有很多,这里难免挂一漏万,还请这里未曾提到的为本书出版提供过帮助的老师朋友海涵。
这是我工作之后的第一本专著,文词观点难免稚嫩,研究也还很不深入,如有错误欢迎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我争取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学习,提高研究能力,争取早日有更加专业的研究著作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