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视域下土建类非技术能力的内涵解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的“冰山模型”将人的外在表现比喻为一座冰山,教育学上也多次引用此模型分析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本《指南》借鉴“冰山模型”将土建类工程师的工程的技术能力和非技术能力重新赋予内涵(图2.1)。

图2.1 工程的技术能力和非技术能力冰山模型
(1)工程的技术能力
工程的技术能力是露出海面这部分,是指从事土木领域工程活动所需具备的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土木工程、建筑设计、建筑设备、工程管理类等知识。这些知识目前主要通过体系化课程学习和实践获得。工程的技术能力具有专业性、逻辑性、理性等特点,属于典型的显性知识。
(2)工程的非技术能力
工程的非技术能力藏于海面之下,是指从事土木领域工程活动所需的、除去技术能力外,区别于个人素质,面向专业问题所需具备的专业敏锐力、洞察力、创新力、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具有个人特质性、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属性。工程的非技术能力具有感性、无意识、无形、内在等特点,依赖于个体认知、情感和思维几个方面的综合作用。非技术能力的培养目前主要通过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个体知识浸润和顿悟来实现,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获取,属于典型的隐性知识。
本《指南》将非技术能力所需的隐性知识进行体系化,旨在通过显性教育的方式强化其培育,为更多教师提供体系化的教学素材,也为课程思政提供新途径。
继《华盛顿协议》中提到的12种能力之后,2017年MIT启动了新一轮的工程教育改革“新工程教育转型”(New Engineering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NEET)计划,在NEET中的创造性思维、系统性思维、批判与元认知能力、分析性思维、人本主义思维等,都是工程师所需具备的能力,现有的课程体系很难从“显性知识观”的视角看到课程内容和教学体系。
长期以来,本《指南》的编者们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并从“隐性知识观”显性化的视角提出了区别于“素质、知识”的非工程能力,它隐藏在当下“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目标之下,却是未来提升教学培养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本成果在过去的5年中,通过课程、培养机制等手段,将这一能力培养内容和培养过程进行了体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