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1.爱德·沙利文.微软规划领先之道[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安德鲁·坎贝尔、凯瑟琳·萨默斯·卢斯.核心能力战略[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3.奥里特·加迪什、詹姆斯·吉尔伯特,掘金利润池[J].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03.
4.本尼斯,耐纳斯.领导者:成功谋略[M].北京: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1999.
5.比尔·盖茨.未来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6.比尔·盖茨.未来时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C.K.普拉哈拉德、加里·哈默尔.竞争大未来[M].北京:昆仑出版社,1998.
8.查尔斯.M.萨维奇.第五代管理[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9.成思危[G].复杂性科学探索(论文集)[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a).
10.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1.陈朝福.组织转型研究——新科学典范的创造性演化观点,台湾大学商学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D],2002.
12.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13.戴维·罗森布拉姆、道格·汤姆林森、拉里·斯科特.水底觅食大有可为[M].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03.
14.戴维·阿克.创建强势品牌[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15.戴维·阿克.品牌组合战略[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16.大卫.B.尤费、玛丽·夸克.柔道战略——小公司战胜大公司的秘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17.单文,韩福荣.三维空间企业生命周期模型[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2,28(1).
18.党兴华、张首魁.模块化技术创新网络节点间耦合关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
19.豆均林.基于品牌资产的品牌要素模型研究[J].经济师,2004,9.
20.范文涛,龚小庆,丁义明.建立系统科学基础理论框架的一种可能途径与若干具体思路(一)——系统概念的历史发展与系统科学的产生[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2.
21.范文涛,龚小庆,丁义明.建立系统科学基础理论框架的一种可能途径与若干具体思路(二)[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3.
22.范文涛,丁义明,龚小庆.建立系统科学基础理论框架的一种可能途径与若干具体思路(四)[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8.
23.范秀成,高琳.基于品牌识别的品牌延伸[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4).
24.菲利普.M.罗森伯格,比尔·盖茨与微软的管理[M].哈佛商学院案例#9-392-019,1992-10-9.
25.福尔迈.进化认识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
26.国际品牌标准工程组织.国际品牌标准化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7.郭岚,张祥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J].科学学研究,2007,1.
28.郭爱克.脑的复杂性与创造性思维[M].成思危[G].复杂性科学探索[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
29.韩经纶、赵军.论品牌定位与品牌延伸的关系[J].南开管理评论,2004,2.
30.胡晓鹏.从分工到模块化:经济系统演进的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2004,9.
31.胡晓鹏.模块化整合标准化:产业模块化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9.
32.吉姆·麦卡锡.微软团队成功秘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3.杰克.J.弗罗门.经济演化——探究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4.金吾伦,郭元林.复杂性科学及其演变[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4,1.
35.金锫.企业竞争力测评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工业经济,2003,3.
36.K.迈因策尔.复杂性中的思维:物质、精神和人类的复杂动力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37.卡尔·夏皮罗,哈尔·瓦里安.信息规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8.凯文·莱恩·凯勒.战略品牌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9.莱斯利·德·彻纳东尼.品牌制胜[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40.兰加纳特·纳亚克,约翰·克廷汉.创意成真——十四种成功商品的历程[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41.雷内·托姆.结构稳定性与形态发生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
42.李政道.艺术与科学[J].科学,1997,1.
43.李怡靖.企业能力理论综述[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3,19(5).
44.李显君.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10.
45.李业.企业生命周期的修正模型及思考[J].南方经济,2000,2.
46.刘洪.混沌与企业管理——转换管理范式、面向混沌管理[M].成思危[G].复杂性科学探索.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a).
47.卢泰宏,黄胜兵,罗纪宁.论品牌资产的定义[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48.罗磊,卫海英.品牌资产内涵和外延的再认识[J].商业时代,2005,2.
49.吕晓俊.组织背景中心智模式的自我管理[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11).
50.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51.迈克尔·科索马罗,理查德·塞尔比.微软的秘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52.穆健康.基于Fuzzy-AHP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商场现代化,2007,2.
53.尼古莱.J.福斯,克里斯第安·克努森.企业万能—面向企业能力理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54.帕特里克·巴特勒,特德·W·霍尔.互动经济革命[M]∥麦肯锡高层管理论丛3.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55.潘蒂·西丹曼拉卡.智慧型组织[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56.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57.普利高津.确定性的终结[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8.
58.钱学森,于景元,戴汝为.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M]∥许国志[G].科学决策与系统工程.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59.钱平凡,黄川川.模块化: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有效方法[J].中国工业经济,2003,11.
60.让·诺尔·卡菲勒.战略性品牌管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1.芮明杰,余光胜.产业致胜:产业视角的企业战略[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62.芮明杰.中国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63.芮明杰,陈娟.模块化原理对知识创新的作用及相关管理策略分析[J].管理学报,2004,7.
64.史蒂夫·麦克康奈尔.微软项目求生法则[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65.史蒂夫·马魁尔.微软研发致胜策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66.沈占波,刘国锋,赵宪军.论品牌竞争力外显性指标体系构建[J].商场现代化,2005,15.
67.沈占波,杜晓静,赵宪军.论品牌竞争力潜力性指标体系构建[J].商场现代化,2005,18.
68.沈志斌,郭志强译.新兴的数字经济[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9.
69.苏静,娄朝晖.分工专业化与模块化效率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5,2.
70.孙晓峰.模块生产网络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9.
71.孙晓峰.模块化技术与模块化生产方式:以计算机产业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05,6.
72.汤姆·邓肯,桑德拉·莫里亚蒂.品牌至尊[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73.王永贵.21世纪企业制胜方略——构筑动态竞争优势[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74.汪波,高辉.品牌竞争力内涵及其测评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75.卫海英,祁湘涵.基于信息经济学视角的品牌资产生成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10.
76.维娜·艾莉.知识的进化[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77.吴彤.自组织方法论论纲[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1,9(2).
78.吴晓伟,吴伟昶,徐福缘.基于神经网络的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方法[J].工业技术经济,2004,2.
79.肖纳L·布朗,凯瑟琳M·艾森哈特.边缘竞争[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80.项保华.战略管理——艺术与实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81.谢科范,张涛,桂萍.知识型企业生命周期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24(10).
82.徐康宁,郭昕炜.企业能力理论评析[J].经济学动态,2001,7.
83.许国志.系统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84.许国志.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85.徐宏玲.模块化组织价值创新:原理、机制及理论挑战[J].中国工业经济,2006,3.
86.薛求知,朱吉庆.基于企业家能力的企业竞争力模型研究[J].学习与探索,2007,1.
87.扬·莫里森.第二曲线[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
88.闫星宇.模块化:信息时代产业结构发展的新型模式[J].经济管理,2006,2.
89.姚作为.品牌资产理论的成熟与展望[J].上海经济研究,2007,2.
90.伊查克·爱迪斯.企业生命周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91.余光胜.企业发展的知识分析[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92.余明阳,姜炜.品牌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93.余明阳,朱纪达,肖俊崧.品牌传播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94.余明阳,陈先红.广告策划创意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95.余明阳,杨芳平.品牌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96.余明阳,刘春章.品牌竞争力的理论综述及因子分析[J].市场营销导刊,2006,6.
97.袁家新,程龙生.企业竞争力的内涵及其特征[J].江苏商论,2003,6.
98.郁义鸿.知识管理与组织创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99.张静秋.国外企业竞争力理论研究综述[J].商场现代化,2006,35.
100.张颖,曹志荣.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和方法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4,2.
101.张治栋,韩康.模块化:系统结构与竞争优势[J].中国工业经济,2006,3.
102.张东宝,姜力嘉.企业核心竞争力价值评估方法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12.
103.詹姆斯.C.柯林斯,杰里.I.波拉斯.基业长青[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104.赵果庆,杨先明.从自组织中观方法看跨国公司“中层革命”[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3.
105.周晓东.品牌资产评估:历史回顾与研究现状[J].改革与战略,2003,11.
106.周建.战略联盟与企业竞争力[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07.周玫.基于顾客忠诚的品牌竞争力评价分析[J].当代财经,2005,9.
108.钟庭军.模块化理论的局限及超越[J].财经科学,2005,6.
109.朱瑞博.模块生产网络价值创新的整合架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