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 瘟

鸭 瘟

鸭瘟,又名鸭病毒性肠炎,是一种急性、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体温升高、流泪、两脚发软、腹泻和部分病鸭头颈肿大,俗称“大头瘟”。

病原为鸭瘟疱疹病毒(图6-1),各毒株间毒力各异,但免疫原性相似。

img31

图6-1 鸭瘟疱疹病毒

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鸭均可感染本病。鹅与病鸭密切接触,有时也能感染发病。在自然流行中,成年鸭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为严重,而1月龄以内的雏鸭发病较少。春夏之际和秋季流行发病最为严重。

病毒经病鸭和带毒鸭、水源、用具和运输工具等传播。本病主要是经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生殖道而感染。在病毒血症期间,吸血昆虫是潜在的传播媒介。

感染鸭群一般3~7天开始出现零星病例,再经3~5天出现大批病鸭,整个流行过程为2~6周。如果是免疫鸭群感染,流行期可达2~3个月之久。

自然感染鸭发病的潜伏期一般为3~4天。感染的鸭群最初出现无症状死亡。产蛋鸭在死亡率升高的同时,产蛋量可下降25%~40%。随着病程的进展,更多病鸭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病鸭精神委顿,羽毛蓬乱无光泽(图6-2),伏地不愿移动,食欲减退或废绝,排绿色或灰白色稀粪。泄殖腔黏膜充血水肿,常有出血性溃疡灶,严重者外翻(图6-3、图6-4)。病鸭的特征性症状是畏光,流泪,眼、鼻流出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眼睑水肿,不能睁开(图6-5)。翻开眼睑,可见眼结膜充血或有点状出血,甚至溃疡。呼吸困难,叫声嘶哑。部分病鸭头颈发生肿大,俗称“大头瘟”。

img32

图6-2 病鸭精神委顿、羽毛蓬乱

img33

图6-3 泄殖腔黏膜出血

img34

图6-4 泄殖腔黏膜覆盖绿褐色或黄色坏死结痂,并有出血性溃疡灶

img35

图6-5 病鸭流眼泪,眼睑水肿

切开病鸭的头颈部,皮下流出淡黄色渗出液(图6-6)。拔去羽毛,可见体表皮肤有出血点(图6-7)。胸腺有大量出血点和黄色病灶区。食道和泄殖腔黏膜坏死,有假膜和出血斑点(图6-8、图6-9)。有些病例食道和腺胃交界处黏膜出血坏死(图6-10)。肠黏膜充血、出血,以十二指肠和直肠最为严重(图6-11),小肠集腺和盲肠扁桃体出血,小肠浆膜上有出血性环状带。肝脏轻微肿大,肝表面和切面有大小不等的灰黄色或灰白色坏死点(图6-12)。有些病例坏死灶中间有小出血点或其外围有出血环。心外膜、心冠脂肪出血。卵泡充血、出血、变形和变色,卵泡破裂后引起腹膜炎(图6-13)。

img36

图6-6 头颈部皮下有黄色渗出液

img37

图6-7 皮肤充血、出血

img38

图6-8 食道黏膜覆盖灰黄色坏死物形成的假膜结痂

img39

图6-9 泄殖腔黏膜有出血斑点

img40

图6-10 腺胃黏膜出血

img41

图6-11 肠道出血

img42

图6-12 肝脏有大小不一的褐色或鲜红出血灶

img43

图6-13 卵黄性腹膜炎

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和特征性的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注意与鸭巴氏杆菌的鉴别诊断,确诊进行病原分离鉴定。

加强饲养管理,注意平时的环境卫生,定期对孵化室和鸭舍进行消毒。不从疫区引进鸭子,必须引进时要严格隔离饲养一段时间后再合群。鸭瘟弱毒疫苗免疫接种是防治本病的最有效方法。雏鸭15~20日龄首免,4~5个月后二免。以后每半年免疫一次,疫苗注射后3~4天产生免疫力。发生疫情后,必须采取严格的封锁和隔离措施,将疫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防止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