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绦虫病

鸭绦虫病

鸭绦虫病是一种绦虫寄生于鸭小肠引起的寄生虫病,常造成幼鸭大批死亡,呈地方性流行。

绦虫有多种,常见的是剑带绦虫和膜壳绦虫。绦虫乳白色,长10~30厘米、宽2~10毫米,有一个头节,上有4个吸盘,1个颈节,几十个体节(孕节)。剑带绦虫的中间宿主是剑水蚤。虫卵或孕卵节片随粪便排出体外,被剑水蚤吞食后发育为成熟的似囊尾蚴。鸭吞食了带有似囊尾蚴的剑水蚤而感染。

夏季多发,主要侵害2~4月龄的幼鸭,常造成大批死亡。除鸭、鹅外,野生水禽也能感染,成为本病流行的自然疫源。

病鸭消化紊乱,便秘、腹泻交替,消瘦、贫血,生长发育迟缓,有时还可出现神经症状(如行走不稳、歪颈仰头、麻痹痉挛、仰卧倒地作划水样动作),或突然倒地,站立后又倒下,最后极度贫血瘦弱而死亡(图17-1)。病程1~5天。

剖检时可见绦虫,小肠发生卡他性炎症和黏膜出血,其他浆膜和黏膜组织也常见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图17-2)。

img106

图17-1 病鹅排出淡绿色稀薄粪便,肛门四周羽毛污染

img107

图17-2 病鹅肠道塞满白色的绦虫

粪检查到孕卵节片或剖检看到虫体,可以确诊本病。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鸭抗病能力。加强水塘的卫生管理和轮换放养。剑水蚤吞食虫卵后需20天发育成似囊尾蚴,故在一个水塘放牧20天后,应及时迁移到另一个安全地区放养。被虫卵污染的水塘应停止使用1年以上,以防止剑水蚤危害。鸭群要定期驱虫。在流行地区,成年鸭应在每年春、秋放牧结束后和春季开始放牧前各驱虫1次,及时清理粪便,饲喂的水草要清洗。鸭群驱虫可用下列药物:丙硫苯咪唑(抗蠕敏),20毫克/千克体重,1次投服。氢溴酸槟榔碱,1~1.5毫克/千克体重溶于饮水中服用,在给药前应维持停水饥饿。吡喹酮,10~20毫克/千克体重拌料1次投服,最好隔10天后按同样剂量再服用1次。氯硝柳胺,50~60毫克/千克体重,1次投服。硫双二氯酚(别丁),30~50毫克/千克体重,1次投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