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球虫病
鸭球虫病
鸭球虫病是由艾美耳球虫感染引起的出血性消化道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常造成雏鸭大批死亡,耐过鸭往往生长发育受阻、增重缓慢,对养鸭业危害大。
病原为艾美耳球虫,多寄生于肠道,少数艾美耳属球虫寄生于肾脏。
图16-1 艾美耳球虫卵囊
2~3周龄雏鸭对球虫的易感性最高,地面育雏18~24日龄开始发病。网上育雏的雏鸭下地后3~4天(即23~24日龄)开始发病。本病发病率为30%~90%,死亡率20%~80%。6周龄以上鸭感染通常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成为带虫者,是重要传染源。病鸭或带虫鸭的粪便污染土壤、地面、用具,以及饲料和饮水。本病与气温和湿度有密切关系,北方发生于4~11月,9~10月发病率最高。
雏鸭感染后第4天出现精神委顿,缩颈,不食,喜卧,渴欲增加等症状。病初拉稀,随后排暗红色或深紫色血便,发病当天或第2~3天急性死亡。耐过的病鸭逐渐恢复食欲,死亡停止,但生长受阻,增重缓慢。慢性病鸭一般不显症状,偶见有拉稀,常成为球虫携带者和传染源。
毁灭泰泽球虫危害严重,肉眼病变为整个小肠呈泛发性出血性肠炎,尤以卵黄蒂前后的病变严重。肠壁肿胀、出血,黏膜上有出血斑或密布针尖大小的出血点,有红白相间的小点,覆盖一层糠麸状或奶酪状黏液,或有淡红色或深红色胶冻状出血性黏液,但不形成肠心(图16-2)。
图16-2 患病鹅急性出血性肠炎,黏膜肿胀增厚、出血和糜烂
菲莱温扬球虫致病性不强,肉眼病变不明显,仅见回肠后部和直肠轻度充血,偶尔在回肠后部黏膜上见有散在的出血点,直肠黏膜弥漫性充血。
鸭带虫现象极为普遍,不能仅根据粪便中有无卵囊做出诊断,应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特点和病理变化,结合病原检查综合判断。
加强日常饲养管理,改善鸭舍的环境卫生,保持干燥清洁,定期清除粪便并发酵处理,防止污染饲料和饮水。饲槽和饮水用具等经常消毒。定期更换垫料,换垫新土。雏鸭和成年鸭应分开饲养。在球虫病流行季节,地面饲养达到12日龄的雏鸭,可将抗球虫药物混于饲料中喂服,有良效。
发病时,被污染的场地等用20%生石灰水或1∶200的农乐液彻底消毒。同时对病鸭积极进行药物治疗。幼雏和育成雏鸭用二硝托胺预混剂按12毫克/千克体重拌料,连用5~7天;盐酸氨丙啉—磺胺喹啉钠粉按0.5克/升饮水,连用3天,停2天,再用3天;盐酸氯苯胍(产蛋期鸭禁用)按10~15毫克/千克体重灌服,1次/天,连用3~5天;球虫宁按30毫克/千克拌料,连喂3天;磺胺-6-甲氧嘧啶和TMP合剂(比例为5∶1),用量为0.04%,拌料,连喂7天,停药3天,再喂3天。产蛋期病鸭可用妥曲珠利按7毫克/千克体重拌水混饮,连用2~3天。常山柴胡合剂按0.5~1毫升/只灌服,2次/天,连用3天。疫苗接种同样可用于预防鸭球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