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鹅瘟

小鹅瘟

小鹅瘟是由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图7-1、图7-2)。

本病仅发生于鹅与番鸭,其他禽类均无易感性,主要侵害5~25日龄的雏鹅与雏番鸭。10日龄以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95%~100%,随日龄增大发病逐渐减少。1月龄以上很少发病,成年禽可带毒排毒而不发病。

img44

图7-1 鹅瘟病毒

img45

图7-2 病毒颗粒有完整病毒和缺少核酸的病毒空壳两种形态

病雏及带毒成年禽是本病的传染源,通过与病禽直接接触或采食被污染的饲料、饮水而感染。本病毒还可附着于蛋壳上,通过蛋传给孵化器中的易感雏鹅和雏番鸭,造成垂直传播。如果种鹅是经患病后痊愈或经无症状感染而获得了坚强免疫力,后代则有较强的母源抗体保护,可抵抗自然或人工感染而不发生小鹅瘟。

雏鹅日龄不同,临床症状、发病率、死亡率和病程长短都有较大差异。1周龄内发病鹅为最急性型,往往无前期症状,一发现即极度衰弱或倒地乱划,不久即死亡(图7-3)。在第2周内发生的病例多为急性型,病鹅表现精神委顿,缩头,行走困难,常离群独处,食欲减退、废绝,严重腹泻,排出灰白色或黄绿色带有气泡的稀粪。呼吸困难,喙的前端色泽变暗(发绀),眼鼻端有浆性分泌物,嗉囊有大量气体和液体。病鹅临死前常出现神经症状,头颈扭转、两脚麻痹、全身抽搐(图7-4),病程1~2天。2周龄以上病例病程稍长,一部分转为亚急性型,以精神委顿、拉稀、消瘦为主要症状。病死率一般在50%以下。耐过鹅在一段时间内都表现为生长受抑制,羽毛脱落,少数病鹅可以自然康复。番鸭的临床症状与鹅相似。

img46

图7-3 最急性型病鹅突然死亡

img47

图7-4 急性型病鹅两腿麻痹,不能站立

最急性型病例除肠道有急性卡他性炎症外,其他器官一般无明显病变。急性病例表现为全身性败血变化。心脏变圆,心房扩张,心壁松弛,心尖周围心肌暗淡无光泽、苍白。肝脏肿大,呈深紫色或黄红色(图7-5)。胆囊肿大,充满暗绿色胆汁(图7-6)。脾脏和胰腺充血,有灰白色坏死点(图7-7)。部分病例有腹水。本病的特征性病变为急性卡他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小肠中下段整片肠黏膜坏死脱落,与凝固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形成栓子或包裹在肠内容物表面的假膜,堵塞肠腔,外观极度膨大,质地坚实,状如香肠(图7-8、图7-9)。剖开栓子,可见中心是深褐色的干燥肠内容物。有的病例小肠内会形成扁平带状的纤维素性凝固物。亚急性型更易发现上述特有的病变。一些病鹅的中枢神经系统也有明显变化,脑膜及实质血管充血并有小出血灶。

img48

图7-5 肝脏肿大、质地变脆,呈深黄红色

img49

图7-6 胆囊肿大,充满暗绿色胆汁

img50

图7-7 胰腺出血,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灶

img51

图7-8 肠道黏膜呈弥漫性红色,肠腔内充塞灰白色或淡黄色栓子状物

img52

图7-9 肠壁变薄,肠腔内有栓塞物堵塞,表面有凝固性纤维素性渗出物

根据本病仅引起雏鹅、雏番鸭发病的流行特点,结合严重腹泻与出现神经症状,小肠出现特征性的急性卡他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病变,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进行病毒分离鉴定或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查。

由于本病可通过种蛋传染,故要搞好种蛋及孵化场所、设备的卫生消毒。母鹅在产蛋前30天,每只皮下或肌肉注射种鹅用小鹅瘟疫苗1羽份,15天后加强免疫一次,免疫期1年。未经免疫的种鹅后代雏鹅,在出壳24小时内皮下注射小鹅用小鹅瘟疫苗1羽份,7天产生免疫力。如种鹅(番鸭)未免疫,可对雏鹅(番鸭)在1~3日龄内注射抗小鹅瘟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必要时于10~13日龄重复一次,有良好的预防效果。对于发病初期的病鹅(番鸭),每只注射抗小鹅瘟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1~2毫升,也可显著降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