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2012龙年伊始,我又开始重读父母亲2002年就完成的遗作《楚魂》手稿,这是一部鸿篇巨制,字数虽不多,但内容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的楚史和遍及长江流域的文化史使我重新认识先祖,认识楚人,认识自己。

帮助父母整理《楚魂》,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除了力不从心之感外,我的体会有三:

一是《楚魂》给了我们耻感。作为楚人的后裔,我们很少关注自己的先祖历史,常常对古籍望而生畏,对古风古训淡漠,古代历史专业的大学毕业生甚至不太好就业……对祖宗的遗忘应该是人类最大的羞耻,而《楚魂》试图启迪人们“知耻近乎勇”,其鞭策作用显而易见。

二是《楚魂》给了我们民族自信心。在“海洋经济”风靡一时的当下,长江流域似乎被遗弃,人们纷纷朝海外进军……而《楚魂》清楚地描述了长江流域人与水的作用及其令世界震惊的经济文化历史,这为当代中国人实现“中部崛起、弯道超越”的发展宏图增强了信心。

三是《楚魂》给了我们做人的灵魂。当今社会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常常迷失自我,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泛滥,物欲横流……而《楚魂》对历代楚国王朝兴衰史的精辟分析、对楚国百姓的讴歌以及对楚人灵魂的赞美,无疑会唤醒当代国人的心灵,让我们回归到民族自尊和精神家园的建设之中!

父母的手稿虽已初步成型,但没有留下完整的书稿,我只能根据老人家修改的打印存稿进行补遗录入和整理的工作,部分参考文献难以再查实,对全书引用文献中的古今作者深表谢意与歉意!为了当代青少年能够顺利阅读,特对一些重要的古代名词和人物事件进行了“补注”。又因书目的原插图难以找回,且部分插图的清晰度不甚完美,只好忍痛割爱一些宝贵的旧图片,再翻拍或补充一些现代插图,“新瓶盛老酒”!特别困难的是一些二级字库以外的古体字需要“电脑制造”,这已超出我的专业功底了。作为一个心理学研究者,我非常感激父母亲给我留下一个“跨专业”发展的机会,希望这部《楚魂》不断充实完善,为中华楚文化增添异彩。

谨此为序。

   郑晓边    

2012年春节,东湖之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