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汉剧的起源

69.汉剧的起源[16]

汉剧是一个古老的剧种,源远流长。“汉”不仅指汉口,更广泛地指汉水流域,盛兴于江汉平原。它是用地方语言演唱,旧称楚调、楚腔、汉调、黄腔、湖广调等。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至今有2 000多年。北传北京而为京剧,南传广东而为粤剧。

汉剧的起源被推迟的原因

现代研究汉剧的工作人员一般认为,汉剧只有几百年的历史。据说,“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综合艺术。它包括文学(剧本)、音乐(声腔、伴奏、音响、效果)、美术(布景、灯光、色彩、构图)、舞蹈(演员动作、姿态)等各种因素,并同时运用上述各种因素塑造舞台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根据这一“定律”,所谓戏剧者必须有演员、扮角色、舞台、面向观众表演、故事情节、剧本、声腔、伴奏、音响、效果、布景、灯光、色彩、构图、动作、姿态,最后还要反映社会生活。这17项缺一不可,才称为戏剧。

那么,有人就要问:街头剧没有舞台、灯光、布景,哑剧、杂剧没有声腔,皮影戏没有演员,文明戏、话剧没有舞蹈,鬼剧没有社会生活……算不算戏剧?尤其是汉调、楚腔有2 000多年历史,还没有发现剧本,不算戏剧,打入“另册”,这是不公平的。没有发现剧本,并不等于没有剧本,是没有被发现,已经发现的风、骚、诗、词、歌、赋,都是文学作品又不算“剧本”。那么,文学剧本只能阅读而不能上演,称不称为剧本呢?这些不合理的限制,推迟了中国戏剧的起源。

世界有三大古戏剧:一是希腊的古剧;二是印度的梵剧;三是中国的唐、宋戏曲。希腊的古剧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到4世纪之间,有埃斯库罗斯等三个大悲剧家和亚里斯多芬大喜剧家;印度早期的剧本是公元1—2世纪的佛教作者马鸣等的佛经故事,其后有首陀罗迦的《小泥车》,至公元4—5世纪又有大剧作家迦梨陀娑用梵文所写的《沙恭达罗》;我国的大剧作家都生于13世纪的元代,著名的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等八十余人,作品现存约150种。演出均在北方,名曰杂剧。南戏于北宋宣和(公元1125年)以后。明代文学家徐渭(公元1521-1593年)的《南词叙录》说:“其曲宋人词而益里巷歌谣,不叫宫调,故土大罕有留意者。”以后戏剧家又考证,将中国戏剧源头推早到唐宋的杂剧。王国维(公元1877-1927年)和郑振铎(公元1898—1958年)等大学者都认为中国的戏剧起源于唐宋,并且还认为中国的戏剧是随印度的佛教传入的。这些论点,为光辉灿烂的中国戏剧及其悠久的历史蒙上了一层阴影。

杂剧和南剧或许起源于宋代,而楚腔、汉调却源于楚国,其历史悠久,不能相提并论。在我国古代史上,自唐、虞、夏、商、周以来,楚国都遭受歧视,被贬为南蛮(详见《南国》)。历代的兵燹,楚即令有剧本,也不能保存下来。

湖北武汉秦汉时期的历史很少有文字记载,几乎是空白,只能在出土文物上找到一些有关的历史资料,谈不上有什么剧本。但是,人民要生活、要娱乐,戏剧都是老人言传口教,代代相传,随时代的需要而增减台词、唱腔、服装。内容都是俚俗陋苍的语言,不能为文人所注意,直到明万历43年公安派创始人袁宏道(公元1568—1610年)在沙市日记中记道:晚赴“诸王孙元饶,诸王孙皆有志诗学者也。时优伶二部间作:一为吴歙;一为楚调。吴演‘幽闺’;楚演‘金叙’。予笑曰:‘此天所以限吴楚也。’”因此,后人一般认为,汉剧的起源与南戏同时,甚至还要晚一些。其实,我国自秦以来书同文、车同轨,各地除方言和风俗外,戏曲大致都相同。正如元代陶宗仪《辍耕录》所云:“唐有传奇,宋有戏曲,金有院本杂剧,其实一也。”为什么汉剧却受到歧视呢?

最早的汉剧

汉剧,一般包括故事内容、人物角色、音乐唱腔、动作表演、服装道具等综合组成的戏曲。我国的古籍文献多将南戏看成为长江两岸的戏,起源于南宋(公元12世纪),如徐渭《南词叙录》。祝允明《猥谈》均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南宋大文学家刘克庄(公元1187—1169年)的《生查子·元夕戏陈敬叟》云:“繁灯夺霁华,戏鼓侵明发,物色旧时同,情味中年别。”宣和间南戏始滥觞流行,而汉戏却早得多。现引《史记·滑稽列传优孟》一节全文如下:

即为孙叔敖衣冠,(与其子)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富,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贫薪而食,不足为也!”

司马迁所记的楚国乐人优孟,是一出戏。故事中有内容和目的,有人物角色,有扮相化妆,有服装表情,有唱词唱腔对白,还需要“岁余”的排演和“三日后”的场次,是一出完整的戏;再如西汉《项羽本纪》中垓下楚霸王最后决策,有歌唱、有舞蹈、有内容、有对白,也可以算是戏剧。司马迁以夸张的手法来记述这些故事,可以想象长江中下游两岸西汉已经有完整的楚国戏剧了。

当然,戏剧正如前面所说,有兴盛,也有衰败。楚国被灭亡后,戏剧也衰败了。文献记载极少。直至东汉、南北朝,长江中游两岸又逐渐转为政治中心。经济复苏,戏剧随之而兴。三国祢衡的《鹦鹉赋》,以比兴的手法,以物喻人,很具有戏剧性。

汉剧的剧目多系楚国故事,虽为后人以戏剧形式追述,但也不能肯定战国时楚国就没有戏剧。现据手头资料和记忆,有关楚国人物的汉剧剧目就有屈原、楚庄王、伍子胥、楚昭王、老莱子、庄子、范蠡、申包胥、吴起、宋玉、楚襄王、专诸、楚怀王、卞和等人物的各种不同名称的剧目。楚国与汉剧的渊源有密切的关系。

我国戏剧渊源于楚地

长江中下游两岸的戏剧,如徽剧、黄梅剧、南戏、楚剧、湘剧等,均渊源于汉剧。在服装、道具、剧情、音乐、舞蹈、布景、故事内容等方面,都与汉剧大同小异,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它们都是地方方言,既唱又说白,配合动作音乐有节拍地在民间演出,可以看出彼此间的血缘关系。因此,它们是有渊源的,我们在任何时期都可以把汉剧、楚剧和其他南方各剧当成楚文化的一部分。

一个舞台剧种,包括各种艺术,不是由某人突然发明的,它在民间经过了千百年的锤炼、改进和发展。在漫长的岁月中,或许因各种自然和人为的灾害一度衰退,但是它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来源于人民,来源于风俗,任何力量都不能摧毁。这样说并不是认为某一剧种永远不会消亡,这是不可能的。一个戏的兴衰,是随朝代的进步而改进的。时代飞跃地前进,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如果还是慢吞吞地韵戏味,至少青年人是不耐烦的,而老年人只是回味过去,韵了几次也就腻了,看戏人就少了,这个剧种就会自然地衰败,如坚持不改进、脱离了群众和现实,也是会消亡的。因此,每一曲戏必须随时代输送新鲜的血液,它才有生命力,尤其是汉戏位于九省通衢之地,与各地区都有交流,戏曲不断地改进、交流、融合而成为本剧种的风格。

所谓地方戏剧,是产生并流行于本地区、用本地方言演唱、具有浓厚的乡土色彩的戏曲,这种剧种通称为地方戏。它是在各种民间歌舞和曲艺的基础上产生的,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点和风格。有史料可查,清嘉庆、道光年间(进入19世纪前后),汉剧与徽剧在北京同台演出达20年之久,南北演员互相交流,北杂剧演员吸收汉调艺人的特点,并接受昆曲与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艺术,使唱白语言“北京化”,才成为京戏。同样,汉剧又传到南方的广东,改用粤语演唱而形成为粤剧,楚剧虽然源于鄂东,盛行于黄陂、孝感,而后期则据汉剧而改进。除腔调与黄陂话以外,很多地方与汉剧相同,不过在二三十年代汉剧多为历史剧,而楚剧的剧目则偏重于市井俚俗、家庭悲欢离合。

汉剧为什么能够传南传北,主要是因为它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美的歌舞。据赵元任《湖北方言调查报告》云,汉调的方言属于中原地区方言,易于普及。在漫长的岁月中,吸收民间各种曲艺、歌舞、音乐,逐渐融合,不断地改进、演变、发展,而成为全国最早的剧种。

楚国歌舞是汉剧的基础

楚国是春秋战国时的大国,祭祀祖先和神灵是其传统文化内容之一。公元前634年,夔国的君主不祭祀祖先祝融和鬻熊,楚成王兴兵讨伐擒获夔子,灭亡夔国(《左传·鲁僖公二十六年》)。由此可见,不祭祀祖先有亡国之祸,祭祀有一定的形式和歌舞,而成为汉剧发展的基础。再楚国得水独厚,水运四通八达,商品经济也很发达。公元前597年,晋国分析楚国强盛的原因,有一条是“商、农、工、贾,不败其业”(《左传》),商与贾都是买卖人。所谓行商坐商,从商、农、工、贾排列的次序来看,商列于第一位,重于农和工。楚国与当时的各国不同,重视商业。解放后出土的“鄂君启金节”证明,楚国在前323年就有庞大的商队,一次就可以载运一千担货物,远地贩卖。

在祭祀流行和商品经济发达的社会,歌舞戏剧应运而生。汉戏和楚戏都是湖北江汉平原的地方戏,用方言演唱,江汉平原是楚国兴盛腹地,经过了2 000多年江汉平原仍然保存了楚国的方言,现在保存的丰富多彩的歌词(详下节)就可以证明。楚人的歌舞闻名,歌与舞常连称为歌舞,如载歌载舞、手舞足蹈。有歌就有舞,有舞就需要歌的节奏,歌悦耳,舞悦目。楚国的历史至今已超过2 000多年,我们不能亲闻目睹,但是在出土的文物中我们还是可以模拟出当时的情况。

《文选·对问》:“引商刻羽,杂以流徵。”这是宋玉与楚王的对话。说明楚国有五个音级,即宫、商、角、徵、羽,与现代的唱名和记谱法对照,则是1(Do)宫、2(Re)商、3(Mi)角、5(Sol)徵、6(La)调。也有七音,是在五音的基础上,发展加入4(Fa),7(Si)二音。随州出土本套编钟有七音,十二律与现代相同,是完整的乐律体系。钟上有2 800字铭文,提供了大量楚、齐、周、晋、申五国的音阶和阶名,以及乐制史料。

楚国的乐器与歌舞是分开的布置,现代汉剧的乐队也是在舞台的左方,楚国则是地室奏乐。信阳长台1号墓出土的锦瑟图画和曾侯乙墓出土的鸳鸯盒上彩绘漆画,也可以看出当时的舞姿;省博物馆曾悬挂大型原歌舞壁画,就是据出土文物和有关资料模拟的。大型的《编钟舞》,是现代的艺术和考古专家会同编纂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