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结绳而治
17.结绳而治[16]
《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这两节文章翻译成白话文是:上古时期没有文字,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来管理各种事务。后来圣人发明了文字,用书写或契刻代替了结绳记事。文字没有发明以前,百官用结绳处理政务,老百姓也用结绳计算事物;包牺氏以结绳作大网捕兽,作小网捕鱼。
《易》即《易经》、《周易》,是我国最古老、最可信的古籍文献。《系辞》分上下两篇,传说是孔子作《易经》的通论。上面将原文的意义用白话翻译,虽然已经明白了,但是,绳如何结法?政如何治法?又怎样代替文字来记事?古籍上都没有明确的解答,仅只反映了文字起源于“书契”;说明了上古先民们自下而上生活、生产的社会情况是“结绳而治”,就像后世的“无为而治”、“礼治”、“法治”、“德治”一样,不过“结绳而治”的时代最早、绵延的时间最长,它贯串中国全部历史,还包括当时的哲学思想、文化水平、生产方式、劳动结构、治国方法、社会伦理、家族分工、经济状况等方面的情况,研究我国古代史应从“结绳而治”开始,“求则得之,舍则失之”。[17]
上古没有文字,关于结绳都是口耳相授,一代一代地往下传,约定俗成,确实记录了不少事务,而年深月久,仍然被人们遗忘。在文字出现以后,很少有人追记结绳的详细内容,即或有所记载,3 000多年以来,由于我国不断的天灾、兵燹、虫蛀、腐蚀,千年的书籍保存不易,时代越远保存越难。现在唯有从浩瀚的古籍中和出土文物中,汇集有关结绳的史料:
《说文》:“结,缔也。从系,吉声;绳,索也。从系,绳省声。”
《易·系辞下》、《正义》疏:“结绳者,郑康成[18]注云: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义或然也。”
《庄子·胠箧》:“昔者客成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原注:司马云,此十二子皆古帝王)。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
《老子》27章:“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王弼注:因物自然,不设不施,故不用关键,绳约不可开解也。”
《说文解字》15章下《叙》:“神农氏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结,缔也,从系吉声。纽,系也,一日结而可解,从系丑声。又绳,索也,从系,蝇省声。”
李约瑟《中国科技史》[19]:“有一种用于记数而不是用于计算的简单方法是结绳法。秘鲁人的结绳法是最著名的。洛克(Locke)曾作过详细的描述。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许多明显地提到应用结绳的叙述,其中最突出的可能是《易经》,它记载说,‘上古结绳而治……’尤其有趣的是西蒙(Simon)关于琉球群岛的土著应用结绳记数的描述。在中国苗、彝等少数民族当中,至今仍然有可能找到这种方法。这又是东亚文化与美洲印第安人文化之间的另一个奇异的相似之处。”
古人记录结绳极少,而用绳很广泛。可以说,绳是人类生存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甚至还被意味着生命,下面介绍一段神话。
后汉应劭《风俗通义》[20]:“天地初开,女娲抟黄土为人,剧务力不暇供,引绳横泥中,举以为人”;《太平御览》78章引述则云:“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转黄土作人”,而无“引绳横泥中”的说法。这些人类起源的神话,不是我国独有,世界上许多民族也有这样的传说,大致相似。《旧约全书·创世纪》也记载上帝用泥土造人;北美洲迈都族印第安神话中的人,是开创者用暗红色的泥土和水所造成的。用泥土造人的神话比较普遍,而“引绳横泥中”造人,仅只《风俗通义》一例。我们推想:原来“抟黄土为人”,工序复杂,速度慢,“剧务力不暇供”,于是就将一根绳索打很多结,再“引绳横泥中”,将绳从泥中拖出,绳结外沾满泥土,形成泥结,每一个结就是一个人,人也就“成批”生产了,这就意味着绳与泥对人很重要,可以代表人了。
新石器时代早期,原始陶器的外表多有深深的绳纹。据世界著名的考古学家张光直云:“中国最早的陶器是绳纹陶,在中国南方的许多石灰岩洞穴遗址中均有发现,C14鉴定年代约距今1万年。”[21]目前,我国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早期很多陶片都具有绳纹,这是因为需要加固器壁或分散陶胎的内部应力,为了防止干裂,还可以随器烘烧增加炉温。以后人们学会了选择陶土并加固了陶壁,逐步升高了炉温,不再需要绳子捆扎陶壁,而传统工艺的绳纹就演变为一种装饰纹了。古人的这些制陶工艺,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用绳痕迹,并且还说明结绳的创造在制陶之前。
这些出土的陶片印证了结绳与造陶是最古老的文化,但是结绳的意义只是郑康成所云的:大事大结,小事小结。如何“义或然也”?书法家牟作武的著作《中国古文学的起源》[22],刊出绘画,表示结绳的形状和实际操作的画面。
牟作武先生还深入研究李约瑟《中国科技史》,绘拟出秘鲁和云南独龙族结绳记事的图画,使人见之一目了然。
陶器上的绳纹:古人加工石器、木器、骨器、结草,都是改变材料的形状,没有改变材料的性质。约1万年前,古人才第一次用火的威力改变物件的化学性质,从而制出新的物件,因此我们说,陶器的出现是人类向自然界斗争的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创造。在逐步改进烧制陶器的过程中,结绳也起了重要作用。
我国长江流域考古发现了很多的绳纹陶器碎片,在属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甑皮岩和仙人洞等遗址中发现了陶片。据C14测定年代,并经多方校正,这些遗址的绝对年代,最早的可达到9 500年。[23]
湖北宜都城背溪文化和湘西澧水流域,也有一系列重要发现。[24]出土陶器主要为绳纹,另有划刻纹、篾点纹,陶器为手制,较小的器物一般直接捏塑成形,较大的器形则采用泥片贴塑而成,表现出一种简朴、原始的风格。
绳纹可分为粗细两种。据《城背溪遗址复查记》介绍:年代早的粗绳纹,以城背溪下层为例,排列密度多数在3—5根/厘米;印痕比较深、时间晚于粗绳纹出现的细绳纹,排列的密度约为6—7根/厘米。彭头山期的绝大多数都是粗而错乱的绳纹,其中有相当数量是从陶器口沿一直饰到器底。[25]这就证明了绳子的本身也是一个由粗到细的发展过程。
古代的结绳可以得到证明,但是如何结绳“而治”呢?需要先研究“治”的涵义。《说文》中,把“治”当做河水的名字来解释。结绳而治的“治”,是一个动词,应释为“管理”,如治国、治家、长治久安。结绳而治,就是以结绳来管理生活和国家。其具体做法,前面已经叙述,不再重复。

图18 结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