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南国考
33.南国考
前面已述三苗国的兴亡。三苗国被尧、舜、禹彻底消灭后,江汉平原上不是真空,仍住有本土居民。这些土著居民谁领导?隶属哪个国家?绵延多少年?历史上一直是空白。因此,武汉出土新石器时代文物的归宿,不能确定其国别,悬而未决。现盘龙城的发掘报告已出版,其前身谁属,应予澄清。
《水经注·江水》[106]: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年)使白起拔鄢郢,以汉南地而置南郡焉。《周书》曰:“南,国名也。南氏有二臣,力钧势敌,竞进争权,君弗能制,南氏用分为二南国也。”按韩婴叙《诗》[107]云:“其地在南郡、南阳之间”;《吕氏春秋》[108]:“所谓禹自涂山,巡省南土者也,是郡取名焉”。
30年前,我省史志专家藩新藻先生就提出江汉是南国,并写入《湖北省建制沿革》中[109],一直没有引起史志学界的重视,以致20世纪末我省江汉各县市新修方志的沿革均始于秦建南郡,对南郡建成以前极少涉及,缺乏上古史。对大溪、屈家岭、石家河等新石器时代文化,不提族别、国别的归宿,致使我省上古史付之阙如。江汉平原在殷商至春秋时代,确实有一个南国,现检附文献及文物,分五条列举如下:
(1)《诗·颂·殷武》:“挞彼殷武,奋发荆楚。”又《诗·大雅·江汉》:“江汉之浒,王命召虎……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说明武丁南征,奋发荆楚,到达江汉,直至南海。这些具体的地名,现经各专家论证,虽未统一,但其大范围确在江汉平原上,与三苗的辖地大致重合,与南国的辖地略同。
(2)安州六器。继殷武丁征伐江汉后约200年,周成王也征伐南国,有确切的出土文物可以证明。据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云:“北宋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发现周成王南征虎方的安州六器。”[110]此“安州六器”上的铭文,记载周成王南征时,先派中(大臣的姓名)往南国开道,在曾及夔两地为王设行帐。据《湖北省通志·金石志》[111]引李湘的《古鼎考》云:宋徽宗时,孝感县东湖村;夜有光烛天,农人闻于官,掘地得周时九鼎贡于朝。《宋史·五行志》:宣和元年三月庚戌安州(原注:孝感安州属邑)进所得商六鼎,计方鼎三、圆鼎二、鬲一合之。其铭文著《湖北通志·金石》93卷,历代文史学者研究结论不一,不敢妄加评论。本文只证明江汉平原在殷商和周初存在有南或(国)而已。
(3)文字学之证。《说文》:“南,草木至南方,有枝,任也”;“国,邦也,从口从或”;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南,古南、男二字相假借”。南国可书为男国。“南”字有两意:①方位名,与北相对。面向日出,右手方向为南;②作专有名词,如南音、南夷、南蛮、南土、南邦、南国等。视上下文意而定。《史记·夏本纪》:“夏之后有男氏”。《世本》作南氏。《辞源·十部·七画》:“南国,封建时代指江汉一带之国。《诗》:‘滔滔江汉,南国之纪。’”明确指出:南国是一个国家;同时也符合现在国家的定律。即称为国家必须具备土地、人民、军队、法律和监狱[112]。这5种必备的条件,南国都具备了:位于江汉平原,有山有水;有三苗的本土居民和南姓统帅;“力钧势敌,竞进争权”,指的是领导和军队;继承三苗有“五虐之刑”,具体表现在法律和监狱上。因此,古代江汉平原上的南国就是一个邦国,不是指方位的名称。同时,秦于公元前223年灭楚后,将楚国的中心地区建制为南郡,也是据南国为根源的。不过,南国的兴盛及辖地时有变迁,或指南阳、荆南、汉南、江南、湖南等而已。
(4)明器玉戈。戈是我国古代主要的兵器,盛行于夏、商。盘龙城出土的玉戈,则表示驻军统帅的权威,象征镇国之宝。据《盘龙城发掘报告》云[113]:李家嘴2号墓出土一件大玉戈,长94厘米,器形之大为我国发现的商墓前所未有。可惜上面没有铭文,不知墓主及其年代。与另一只玉戈对照研究,也可追溯墓主的身份及大致时间。
李学勤《太保玉戈与江汉的开发》[114]转述、论证并训诂铭文,他写道:
这件有铭文的玉戈出土后,归端方[115]所有,收入其《陶斋古玉图》,有摹本。端方死后,1919年流出国外,现藏于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
玉戈的形制很大,实长66.3厘米,最宽8.9厘米。表面光润,呈灰白色,布有黑色斑点。直援,上刃微作弧形,锋尖偏下,下刃则平直……铭文刻于援本一面,紧靠细线纹,字小如粟米,共27字,作两行,首行23字,次行4字。释文尽量用今文写出如下:
六月丙寅,王在丰,令太保省南国,帅汉,遂殷南,令厉侯辟,用黾者百人。
此铭“殷南”是殷见南国的诸侯……成王命召公巡省南国,沿汉而下,是为了召集当地诸侯来朝之事。由当时历史情况来看,这件事可能发生在周公东征平定三监以后[116],是巩固王朝南方统治的一项措施。
盘龙城出土的玉戈,现存有实物,与“太保玉戈”,同为大型玉质,都作为礼器用。“太保玉戈”上的铭文也指出“省南国”与“安州六器”同,还多了一个“令厉侯”的随国。两种玉戈时代相差六七百年,其铭文可作旁证。当然,太保玉戈铭是周召公的事迹。召公又称召伯,姬姓,食采于召。《诗·风·甘棠序):“甘棠,美召伯也。召伯之教,明于南国。”召伯在树下听讼,教化南国,南国人民尊敬召伯,传流有此诗,寓意“爱屋及乌”。原文释白话为:
梨棠枝繁叶茂,不要修剪砍伐,召伯曾住树下;
梨棠枝繁叶茂,不要修剪损毁,叶伯曾歇树下;
梨棠枝繁叶茂,不要修剪拔掉,召伯曾坐树下。
(5)《竹书纪年》:(武丁)“三十二年,伐鬼方,次于荆”。前举“安州六器”上的“伐鬼方,次于荆”。据“三代工程定年”,武丁三十二年应为公元前1218年,当时鬼方与荆都是地名,鬼方与荆楚相近。再《诗·商颂·殷武):“挞彼殷武,奋伐荆楚”,荆楚也是地区名,非国名。国名是南国,当时熊渠尚来分封三子为王而先灭南国。
(6)商代前的夏代。现存有原始资料——《禹贡》,说明当时江汉两水汇合于盘龙城南,参见后《禹贡》节。
上面已叙夏禹灭三苗国。《史记·夏本纪·索隐》还记载了“有南氏”,说明是姒姓诸侯。《夏本纪》末:“史太公曰,禹为姒,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南氏……”;司马贞《索隐》云:“《系本》男作南”。由此可知,南国的国君为南氏,姓姒。
《尚书正义》孔颖达疏云:
鲧既殛死于羽山,禹乃代为崇伯,三苗亦窜其身而成其国。故舜时有被宥者,复不从化,更为北流之(指“窜三苗于三危”)。《下传》云:三苗之国左洞庭,右彭蠡,其国在南方。盖分北之时,使为南国君,今复不率帝道,率行徂往。[117]
南国被灭亡后,其子孙以国为姓氏,宋代郑樵《通志略》云:
南氏姬姓,卫灵公之子公子郢,字子南以字为氏,或言周宣王南仲之后。又楚有子南氏,亦为南氏,是皆以字为氏者。《姓源韵谱》云:盘庚妃姜氏,梦龙入怀,因孕,十二月而生,手把南字,长荆州,因号南赤龙,此里巷之言也。汉有南曷,为北平太守。王莽时有南观,观亦作欢。后汉有南韬,为雍州刺史,南纂为平昌太守。唐有南霁云,忠义之士。宋朝南楚南翥登进士第,望出汝南。[118]
南国也如三苗一样,凭借自身势力又威胁商代,商以为患,俟高宗武丁复兴时,派大军征伐,“挞彼殷武,深入其阻”,“莫敢不来享,莫取不来王,曰商是常”。[119]商王派兵镇压,常驻南国,故遗留有盘龙城遗址。而出土文物和其他古籍均未直接载明被何人所灭,而间接考证以楚熊渠可能性最大。
熊渠是楚近祖鬻熊第八孙,鄂王中子红之父,据《史记·楚世家》云:
熊渠生子三人,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长子康为句擅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
周夷王(公元前861—850年),在位11年。这时,周王室微弱,楚熊渠强盛,兴兵占领“江上”,三苗本土遗民的南国从此灭亡,姒姓南国的存在约贯串殷商一代及西周前期。
中子红为鄂王,现留下了《楚公傅钟》,楚公名字一字难识,经历代学者考证,未获统一认识,近经刘先枚先生最后确认为“家”字,训为“渠”,此钟则为熊渠所作之种[120]。此器及铭文,反映了南国灭亡时的文化情况。
以上对南国的考证,虽然已经尽了自己的努力,罗列了一些证据,但是对一个古国的历史及其文化来说,资料是远远不够的,有待继续发掘、探讨,在此先抛砖引玉,征求方家的意见而已。下面再从南国的考古资料和古代水的地势来专章讨论。

图34 南国玉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