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的破坏

生态环境的破坏

生态环境破坏打破了生态原有的平衡,随着植被的破坏、水土的流失、生物多样性的锐减,空气质量越来越差,气候变化越来越难以预测,人类的生存也开始失衡。

植被破坏

植被是全球或某一地区内所有植物群落的泛称。植被是生态系统的基础,为动物或微生物提供了特殊的栖息环境,为人类提供食物和多种有用物质材料。植被还是气候和无机环境条件的调节者、无机和有机营养的调节和储存者、空气和水源的净化者。植被在人类环境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既是重要的环境要素,又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img24

植被破坏

植被破坏是生态破坏的最典型特征之一。植被的破坏不仅极大地影响了该地区的自然景观,而且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严重后果,如生态系统恶化、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以及自然灾害加剧,进而可能引起土壤荒漠化;土壤的荒漠化又加剧了水土流失,以致形成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由此可见,植被破坏是导致水土流失并最终形成土壤荒漠化的重要根源。目前,全球大面积的荒漠化已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

森林曾经覆盖世界陆地面积的45%,总面积为60×108公顷。有人认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中心,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繁衍物种、动物栖息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还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林木资源,支持着以林产品为基础的庞大的工业部门。若非森林的荫庇,人类的祖先不知何以栖身。

虽然历史上地球的森林广阔,但到19世纪初全球森林面积已减少到55×108公顷,到1985年,全世界的森林面积为41.47×108公顷。全球每年平均损失森林面积达(1800~2000)×104公顷。目前,森林面积已经缩小了1/3,世界林地约占陆地面积的1/3,共40×108公顷。其中2/3为密林,1/3为由阔叶树与草地组成的疏林。热带森林是全球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总面积为30×108公顷。到2000年,全球至少损失2.2×108公顷的热带森林。

img25

受伤的古木

造成森林破坏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们只把森林看作是生产木材和薪柴的场所,对森林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长期过量地采伐,使消耗量大于生长量。其次是现代农业的有计划垦殖使部分森林永久性地变成农田和牧场。由于森林的破坏,导致了某些地区气候变化、降雨量减少以及自然灾害(如旱灾、鼠虫害等)日益加剧。据调查,我国四川省已有46个县年降雨量减少了15%~20%,不仅使江河水量减少,而且旱灾加重。在四川盆地,20世纪50年代伏旱一般三年一遇,现在变为三年两遇,甚至连年出现,而且旱期成倍延长。春旱也在加剧,由50年代的三年一遇变为十春八旱,自古雨量充沛的“天府之国”,现在却出现了缺雨少水的现象。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南部森林被砍伐破坏后,年降雨量由过去的600毫米减少到380毫米,过去罕见的春旱、伏旱,近年来常有发生。另据云南、贵州的统计,因森林砍伐和植被破坏,旱灾频率成倍增加。“天无三日晴”的贵州,现在是“三年有两旱”。此外,森林的破坏,使原有的生态系统平衡失调,生物多样性锐减,给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造成重大危害。

水土流失

随着森林的砍伐和草原的退化,土地沙漠化和土壤侵蚀将日趋严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估计,全世界30%~80%的灌溉土地不同程度地受到盐碱化和水涝灾害的危害,由于侵蚀而流失的土壤每年高达240×108吨。有学者认为,在自然力的作用下,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需要100~400年的时间,因而土壤侵蚀是一场无声无息的生态灾难。

img26

水土流失的黄土高原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79×104平方千米,每年土壤流失总量达50×108吨。近30年来,虽开展了大量的水土保持工作,但总体来看,水土流失“点”上有治理,“面”上在扩大,水土流失面积有增无减,全国总耕地有1/3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该区总面积约54×104平方千米,水土流失面积已达45×104平方千米,其中严重流失面积约28×104平方千米,每年通过黄河三门峡向下游输送的泥沙量达16×108吨。其次是南方亚热带和热带山地丘陵地区。此外,华北、东北等地水土流失也相当严重。例如,京、津、冀、鲁、豫五省份水土流失面积约占该地区土地面积的50%。

植被破坏严重和水土流失加剧,也是导致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灾的主要原因。1957年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为22%,水土流失面积为36.38×104平方千米,占流域总面积的20.2%。1986年森林覆盖率仅剩10%,水土流失面积猛增到73.94×104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积的41%。严重的水土流失,使长江流域的各种水库年淤积损失库容12×108立方米。长江干流河道的不断淤积,造成了荆江河段的“悬河”,汛期洪水水位高出两岸数米到数十米。由于大量泥沙淤积和围湖造田,使30年间长江中下游的湖泊面积减少了45.5%,蓄水能力大为减弱。

img27

水土流失、沙尘暴肆虐

水土流失还造成不少地区土地严重退化,如全国每年表土流失量相当于全国耕地每年剥去1厘米的肥土层,损失的氮、磷、钾养分相当于4000×104吨化肥。同时,在水土流失地区,地面被切割得支离破碎、沟壑纵横;一些南方亚热带山地土壤有机质丧失殆尽,基岩裸露,形成石质荒漠化土地。流失土壤还造成水库、湖泊和河道淤积,黄河下游河床平均每年抬高达10厘米。水土流失给土地资源和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破坏,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荒漠化

荒漠化作为一个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引起重视,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发生在非洲撒哈拉地带的连续干旱和随之而来的饥荒。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荒漠化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img28

撒哈拉沙漠

据联合国环境署1992年的现状调查推断,全球2/3的国家和地区、世界陆地面积的1/3受到荒漠化的危害,约1/5的世界人口受到直接影响,每年约有(5000~7000)×104平方千米的耕地被沙化,其中有2100×104平方千米完全丧失生产能力,经济损失高达423亿美元。荒漠化受害面涉及到世界各大陆,最为严重的是非洲大陆,其次是亚洲。由于荒漠化的影响,全球每年大约丧失(4.5~5.8)×104平方千米的放牧地、(3.5~4.0)×104平方千米的雨养农地以及(1.0~1.3)×104平方千米的灌溉土地。

联合国曾对荒漠化地区45个点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由于自然变化(如气候变干)引起的荒漠化占13%,其余87%均为人为因素所致。中国科学院对现代沙漠化过程的成因类型做过详细的调查,结果表明:在我国北方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94.5%为人为因素所致,荒漠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口的激增及自然资源利用不当而带来的过度放牧、滥垦乱樵、不合理的耕作及粗放管理、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这些人为活动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从而导致了土地荒漠化。

由上可知,荒漠化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出现的频度还是广度以及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荒漠化都不亚于地震、洪水、泥石流等。

img29

加利福尼亚神鹰

生物多样性锐减

由于人类过度地猎杀、捕获以及对栖息地的破坏,导致了许多物种的灭绝和资源丧失,从而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锐减。

在近几个世纪,由于工业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类对自然开发规模和强度增加,人为物种灭绝的速率和受灭绝威胁的物种数量大大增加。已知在过去的4个世纪中,人类活动已经引起全球700多个物种的灭绝,其中包括大约100多种哺乳动物和160种鸟类。其中1/3是19世纪前消失的,1/3是19世纪灭绝的,另1/3是近50年来灭绝的。

由在美国南部加利福尼亚州发现的化石研究表明,在北美被殖民化后的不长一段时间里,发生了包含57种大型哺乳动物和几种大型鸟类的灭绝,其中包括10种野马、4种骆驼家族里的骆驼、2种野牛、1种原生奶牛、4种象,以及羚羊、大型的地面树懒、美洲虎、美洲狮和体重可达25千克重的以腐肉为食的猛禽等。如今,这些大型动物尚存的唯一代表是严重濒危的加利福尼亚神鹰。

再如,大约1000年前,在波利尼西亚人统治新西兰的200年间,新西兰出现物种灭绝浪潮。它卷走了30种大型的鸟类,包括3米高、250千克重的大恐鸟,不会飞的鹅,不会飞的大鹈鹕和一种鹰;同时还有一些大个体的蜥蜴和青蛙,毛海豹等。

img30

渡渡鸟

渡渡鸟的灭绝也是一个很有名的例子。渡渡鸟原产于印度洋马达加斯加东部的毛里求斯岛上。1507年葡萄牙人发现这个小岛,1598年又被荷兰人所统治。当人类入侵到这个遥远的孤岛时,殖民者把捕猎渡渡鸟当做一种游戏,采集它们的蛋。殖民者为了开垦农场,先火烧渡渡鸟的栖息地,然后放出野猫、野猪和猴子等动物捕食渡渡鸟,结果造成渡渡鸟数量的迅速减少。1681年,渡渡鸟灭绝,甚至连一具完整的骨骼都没留下。牛津大学保存的唯一的一个标本也在1755年火灾中焚毁,灰烬中只保留头和脚。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受保护的濒危野生动物已经有400多种,植物红皮书中记述的濒危植物高达1019种。实际上还有许多保护名录之外的生物物种很可能在未被人们认识之前就已经灭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