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太阳”
第六节 “夜太阳”
当你举杯邀月时,赫然发现悬在头顶的是一轮红日,洒向人间的是万道金光,是否会感到惊讶呢?
在国外,半夜出现太阳(也被称之为“夜太阳”,或者“日夜出”)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
根据史料记载,公元前163年,在意大利出现过“夜太阳”。在中国,“日夜出”的历史更加悠久。《汉书·地理志》记载着“古有日夜出见于东莱,故莱子立此城,以不夜为名”(莱为西周一国名,公元前567年为齐灵公所灭,因“日夜出”而赢得了“不夜城”的美名)。
以后,关于“夜太阳”的描述更是散见于正章典籍、野史笔记中。
地理常识告诉我们:当夏至日、冬至日来临之际,在南、北极圈内,会出现长达半年的极昼——即使是深更半夜,依然是红日当空。比如说,挪威北部的城市——哈默菲斯特市,半夜12点,还是彩霞满天,“日夜出”长达70余天。
中国和意大利处在中纬度地区,不可能出现极昼现象,因此,人们看到的肯定不是真正的太阳。那么,半夜里出现的太阳究竟是什么物体呢?
一种观点认为:“日夜出”其实就是冕状极光。
当太阳出现大耀斑时,从太阳上发出的高能带电粒子到达地球后形成极光。其中的一种由许多射线构成的射线结构极光,如在移动时遇上磁天顶,射线便会在磁天顶周围集结起来,形成一个圆形发光体,这就是冕状极光。冕状极光有时像太阳一样出现,因此,极有可能被误认为太阳半夜里出现。
然而,也有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极光一般出现在高纬度地区,虽然也有可能出现在中纬度地区,毕竟比较少见,所以,冕状极光并不能解释清楚“日夜出”之谜。
“夜太阳”被误认的另一个可能是火流星。
狮子座火流星
1989年7月8日晚上8时47分,在江苏省境内出现了有趣的现象,当地的传媒称“奇观:兴化晚上出‘太阳’”。当时,在兴化市唐刘乡姜家村两南方向,约1000米远、20米高的半空中,出现了一个篮球状的火球。火球光芒四射,把姜家村南边的河水都映红了。
火球出现后,颜色逐渐由鲜红变成暗淡,并且发出枝叉般的光芒,10多秒钟后完全消失。姜家村近百位村民惊呼“夜太阳”,翘首观赏到了自然界的奇观。事发后,人们议论纷纷。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副研究员刘炎先生认为:兴化出现的“夜太阳”,其实是一种常见的天文现象——火流星。火流星就是高速进入地球大气层的陨石,与大气中的分子强烈碰撞,陨石表面被溶化,发出光芒,形成耀眼的火球,划破夜空。
太阳蜃景,或者说是“新地岛效应”,是关于“夜太阳”的又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
在1596~1597年的那个冬季,困在北极新地岛的航海家威廉·伯伦兹正在苦熬长达176天的极夜的最后两个星期。
突然,他看见,一轮红日从南方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照亮了南极夜空。一会儿,太阳又突然消失,极地再度陷人黑暗之中。
以后,又有人在南极也观察到了极夜时“提早”出现、片刻后又隐没的“夜太阳”。人们便把这种“日夜出”现象称之为“新地岛效应”。现在,科学家们已完全明白:“新地岛效应”其实就是太阳蜃景,与海市蜃楼一样,都是大气的“杰作”。
原来,当太阳落下时,阳光仍可以照射到较高的大气层,如果大气中出现不同的空气层,便会出现因阳光折射而形成的太阳蜃景,这就是“夜太阳”。
“日夜出”,有可能是外来客——飞碟在访问地球吗?这是最令人遐想的观点。
随着困惑人心的UFO频繁光顾地球,这种解释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在所有的UFO的目击报告中,发光的球形UFO约占总数的20%,一旦它们在月黑风高之时出现,极易被看作是“夜太阳”。
如《江东志》和《吴县志》记载的“明世宗嘉靖三十三年夏四月二十三日(公元1554年4月24日)漏二鼓,有日西出,高丈余,有顷飞坠”的情况,就颇耐人寻味。而宋洪迈所著《夷坚志》中的“夜见光景”篇也有夜间“一个日头忽起”和“如日夜出”的描写,与现代的UFO目击事件则如出一辙。
国内外的研究者对“夜太阳”还提出了别的见解:“夜太阳”可能是对日照现象。对日照是黄道带内与太阳相距180度的反日点附近、一个非常暗淡的弥漫状亮斑。
“夜太阳”还有可能是超新星爆发。
“日夜出”,大自然赋于人类的又一个未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