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空间站
第八节 空间站
由于宇宙飞船体积较小,人在飞船上的行动不便,在太空停留的时间又不长,不能携带太多的科学仪器设备进行科研活动,而且一个接一个的发射也耗费了巨额资金和大量的人力、物力。为了开发太空,人们需要建立长期生活和工作的基地。这就迫使人们考虑建造体积更大、活动更自由的飞船,以便装上更多的生活用品和仪器设备,送上轨道长期运行。在这种情况下,空间站就应运而生了。
空间站是一种在近地轨道长时间运行,可供多名航天员在其中生活工作和巡访的载人航天器。小型的空间站可一次发射完成,较大型的可分批发射组件,在太空中组装成为整体。在空间站中要有人能够生活的一切设施,不再返回地球。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发射了9个空间站。其中前苏联共发射8座,美国发射1座。
前苏联是首先发射载人空间站的国家。其“礼炮”1号空间站在1971年4月发射,后在太空与联盟号飞船对接成功,有3名航天员进站内生活工作近24天,完成了大量的科学实验项目,但这3名航天员乘联盟11号飞船返回地球过程中,由于座舱漏气减压,不幸全部遇难。
1986年2月20日,前苏联发射了“和平”号空间站,这是第二代空间站。2000年底,俄罗斯宇航局因“和平”号部件老化(设计寿命10年)且缺乏维修经费,决定将其坠毁。2001年3月23日,“和平”号最终坠入地球大气层。
“礼炮”6号
1973年5月14日,美国成功发射一座叫天空实验室的空间站,它在435千米高的近圆空间轨道上运行,宇航员用58种科学仪器进行了270多项生物医学、空间物理、天文观测、资源勘探和工艺技术等试验,拍摄了大量的太阳活动照片和地球表面照片,研究了人在空间活动的各种现象。直到1979年7月12日在南印度洋上空坠入大气层烧毁。
20世纪80年代,美国宇航局提出了建造国际空间站的建议。随后,欧洲航天局11国和日本、加拿大、巴西等陆续加入。1993年11月1日,美俄签署协议,决定携手建造国际空间站。
在国际空间站从蓝图走向现实的过程中,各国宇航员借助“和平”号实现了多种形式的空间合作,为国际空间站的顺利建造提供了保障。1995年3月,俄美联合小组乘坐“联盟TM—21”飞船完成了同“和平”号空间站的对接,随后与美“奋进”号航天飞机对接,使同时在太空飞行的总人数达13人。同年6月29日,美“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与“和平”号首次对接成功并进行了5昼夜联合飞行,标志着国际空间合作进入一个新时代。
和平号空间站
在经过了若干年准备之后,国际空间站的建设于1998年进入实质性装配阶段。同年11月20日,俄“曙光”号功能货舱被成功送入轨道;12月4日,美“团结”号节点舱实现了与“曙光”号的对接。随后美、俄火箭进行多次发射,运送舱段、设备等,使空间站初具规模,可供宇航员长期居住,并具备了开展科研工作的条件。
2000年7月12日,俄罗斯成功发射了国际空间站服务舱“星辰”号,并与空间站联合体顺利对接。该舱使空间站能够接待长期宇航考察组,加快了整个工程的建设。同年11月2日,美国人谢泼德与俄宇航员克里卡廖夫和吉德津科成为国际空间站的首批长期住户。
按计划,建成后的国际空间站将是个“太空中的城市”,成为人类在太空中长期逗留的一个前哨。空间站主结构长88米,首尾距离110米,体积为1300立方米。它将包括6个实验舱和1个居住舱、3个节点舱等,总重500吨。整个项目到2005年结束,空间站寿命在15年以上。
从“和平”号到国际空间站,人类外空探索事业承前启后,薪尽火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