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魔术”之心理学
庖丁解“魔术”之心理学
魔术师练习手法是必不可少的,配合着巧妙的表演技巧会让魔术手法发挥出最大的效力。“三分魔术,七分表演”。如果魔术师想要他的动作在众目睽睽下丝毫不被发现的话,仅靠一个“快”字是远远不够的。相信手法再快也快不过观众的眼睛,这就需要用表演配合,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别处。
著名的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韦斯曼解释说:“归根结底,魔术都是和心理学有关的。魔术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你必须去‘欺骗’观众,还得让他们喜欢你。”这就是所谓的暗示,即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以及符号等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
按照常理,魔术是不太符合我们的日常所见的。我们知道水往低处流,苹果从树上掉下会自由落体到地上,而魔术师打破了这个图景——他让水流往高处,让东西以最不可能的方式消失,又在最不可能的地方出现。他们通过语言、表情、姿态等行为和观众进行沟通,传递和交流信息,并在沟通中对观众进行暗示,操纵观众的心理,误导他们的注意力,施加巧妙的影响以使观众得出错误结论,将不符合常理的现象变为现实。而此时的观众已产生了一种社会影响,即在他人的作用下,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他们全然相信了自己的眼睛所看见的,尽管他们的心里并不认为这种违背常理的事情真的会发生,进而他们更加相信魔术的奇妙、被魔术所吸引。
有个心理学实验对于我们理解魔术大有帮助。心理学家西蒙斯和卡布里斯拍摄了一个六个人打篮球的视频,然后邀请一些人来观看,要求他们给视频中的其中三人计算传球数。在视频中段,一个打扮成大猩猩的演员出现在篮球场正中央停留片刻之后离开,有半数参与者居然没有发现。人类会本能地注意到新异刺激,但注意的能力或资源是有限的,当这一资源耗尽时,新的刺激就不能被注意了。魔术师显然非常懂得利用观众的“未注意目盲”。一方面,他不断地为观众制造出强烈的知觉刺激,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同时,他又不希望观众注意到的动作悄无声息地迅速完成。
另一种常见的魔术方法叫变化目盲,可以看做扰乱观众观察的障眼法,它涉及更为复杂的心理机制。在许多魔术表演中,观众被魔术师精彩的表演吸引着,不断变化着自己的注视点。扫视以及长期注视一点时的自主眼动,是魔术障眼法要利用的知觉弱点。魔术师通过动作和现场声光配合,将需要遮盖的戏法放在观众知觉能力降低的时段来进行。
人类对于面孔有着特别的注意能力,可以本能地觉察其他人的表情。你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魔术师上场时要么潇洒地微笑,要么故作神秘地皱眉……他的表情是他完成动作的有力掩护。英国杜伦大学的心理学家发现:在观看一段魔术视频时,观众的注视点主要落在魔术师的脸部和他自己所注视的一只手上,而忽略了魔术师正在变换的另一只手。
当然还有错觉、暗示等等都是魔术师的另一位“助手”。曾经有个在线小游戏:魔术师分给网友六张牌,要求记住其中一张,然后把牌收好。洗牌后拿出一张,说拿掉的就是刚才网友盯着看的那张,并展示剩下的牌。果然,刚刚记住的那张不见了。其实魔术师把牌全都换了,不管你记住的是哪张,都会消失的。
心理学在魔术上的应用非常广泛,魔术师不仅仅是物理专家、化学专家、数学专家,还是心理学专家。刘谦就曾说:“与其说我掌控了观众的目光,不如说我掌控了观众的思考。”因为就如理查德·韦斯曼所说的那样,魔术师比心理学家更出色,他们比心理学家更懂得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