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和魔术之间的异同
科学和魔术之间的异同
“科学是反映客观世界(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
科学具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探索未知事物。同时,科学具有可观察性、可解释性、可重复性和整体结构性。换句话讲,科学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系统性,是真的知识体系。
一般来讲,科学的结构可以分为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静态结构主要是指科学知识的逻辑结构,包括概念、命题、理论等;动态结构主要指科学活动的基本步骤,包括观察、实验、数据处理、推理与理论检验等。
从逻辑的角度看,科学是从“现象”或是“事实”开始,而“事实”要从观察中得出,所以,观察是科学的动态前提。
魔术是科学的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换句话讲,魔术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一个特殊产物。它与其他门类的艺术相比,更依赖科学,也就是说,其他门类的艺术不完全需要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平台,但对魔术而言则是必需的。严格地说,魔术的内在原理与结构都是以科学为基础的。也就是说,它具有科学的可观察性、可解释性、可重复性。但魔术又不等同于科学,它不是为了探索未知事物,也不是去创造一个“真”的知识体系,而是利用科技知识来创造一种艺术境界。
就魔术的现代发展历程而言,它所要表现的就是让人惊奇,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让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在特定环境或条件下变为可能!从魔术的艺术表现层面来讲,它是希望将科学的原理藏得越深越好。同时,为了达到魔术所期望的表演效果,它有意地给观众以善意的误导。它的目的是使人在体验神奇中得到娱乐。所以,魔术不等于科学,也不等于科学幻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科学发明创造需要想象力,科学幻想本身就是想象力的结果。而魔术是基于科学的,其创作自然也是需要想象力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魔术创作的思路和方法与科学发明的实施方法有所不同。人类的一切经验和感受中神秘感最为美妙,这是一切艺术创作及科学发明的灵感源泉。而魔术创作则是将这种神秘感展现到极致的一种艺术创作,科学发明(发现)则是对这种神秘感本质的一种永无止境的知识挖掘。
什么是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内在实证的方法,需要实验观察来证实;是理性的方法,需要严谨的归纳、演绎逻辑来推理。科学方法是客观的(从事物观察入手来推理演绎结果)和理性的。
什么是魔术方法?魔术方法是外在表现的方法,需要观众的参与来体现;是非理性的方法,需要善意地误导和有意地伪装隐藏来演绎。魔术方法是反常规的(从表演想要达到的效果来寻找解决方案)和非理性的。
在思维方式上,魔术创作更多的是运用逆向思维模式;而科学发明则是以直觉思维、类比思维和归纳演绎思维为主。
在实施方法上,魔术创作以试验研究、心理研究和文化研究为主;科学发明则更多的是依靠统计研究、事例研究、结构研究、试验研究和理论研究。
所以,魔术更多的是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但同时又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平台。
如中国传统戏法《仙童戏绳》,是在一根垂直的绳子中央穿着一个木制的小娃娃,魔术师在不直接接触娃娃的前提下,可以“命令”木娃娃一步步地往下走,说停就停,说走就走,很是神奇。
这里隐藏着的科学原理就是初中物理教科书中所涉及的“重力和摩擦力”。但是如果魔术师只是简单直白的展示其原理,那就成为科学实验而不是魔术了。
魔术创作者就是利用这个物理原理,根据上述魔术创作模式,并在它的外面做了魔术伪装和修饰,让观众只看到了它的神奇效果,却看不出其中的科学原理。
如果有心人还想在这个魔术的基础上做进一步创新的话,他同样离不开上述的思考途径,但却可以更多地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去思考:可不可以让木制娃娃升降自如,也就是说不仅仅是下降自如。或者不只是依赖单纯的力学原理,而是增加一些电磁原理,让木制娃娃更加升降自如。再或,从魔术表演的角度,为了增加神奇感,减少观众对道具娃娃的怀疑(内含的物理原理不变),可以在现场只用一张纸巾,将它揉成一团挂在绳子的中央,并让它听从命令升降自如。这样,表演完毕后还可让观众自由检查。
再如,源于西方的舞台魔术《人体悬浮》也是这样。在舞台上,魔术师的助手或是魔术师本人平躺在一个平台上,在背景音乐与灯光的衬托下,观众眼睁睁地看到魔术师或助手缓缓地升起,似乎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在托着人体。如果人体是蒙着绸巾的话,在悬浮到一定程度时,拉开绸巾,还可瞬间遁形,很是不可思议。
2006年8月9日,英国沃什顿,作为孩子们的暑假节目,魔术师KevinWolfe(右)和他的太太兼助手(左)一起表演,台下一个9岁的小女孩有幸成为模特
其实,这个魔术背后的科学原理也同样是简单的物理原理,与上述的《仙童戏绳》的科学原理大同小异,并没有也不需要什么高深的光电磁原理。
综上所述,分析魔术与科学的异同,以及理解魔术的创作定位,应该是如下的角度:以社会人文为创作背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平台;以艺术要素为表现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