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术高境界

魔术高境界

近代的魔术,被普遍认为是娱乐及表演(艺术与否,见仁见智),虽然仍有人会用魔术技巧作宗教甚至欺骗手段,但是毕竟那些已不算为“魔术”,我们暂不讨论。

作为娱乐及表演,魔术的目的当然是令人开心,而“开心”可以有不同层次。我们看喜剧,固然会开怀大笑,不过奇怪的是,大众也会喜欢正剧及悲剧,并以之为主流。即或在看的过程中,我们会为剧中人担忧及难过。同样的情况,也会发生在音乐、舞蹈等其他媒体里。戏剧理论解释,透过观赏悲剧,人类会体验怜悯及恐惧,透过这过程,会获得精神上的快感,进而投入现实生活。

“令人开心”固然是一个目标,不过这只为娱乐最起码的要求而已。要引人发笑可以有很多途径:说笑话、玩游戏、捉弄人,当然玩魔术是其中一种。一般朋友当然能以此为满足(可以为人带来欢乐肯定已是一项成就),不过前提是我们真是以“魔术”的方式去娱乐人。

有一个例子,一位观众看过一个小朋友表演魔术,虽然他错漏百出,但是旁边的人都看得很开心。我们想说的是当时观众开心,主要不是因为魔术,而是因为那位可爱的小朋友。换一个情境,如果那位小朋友不是表演魔术,而是憨憨地表演弹琴、跳舞,甚至是制作三明治,相信效果也一样,大家都会开心。

img180

魔术表演是娱乐大众的艺术形式

“魔术”也有自己的岗位,魔术师的工作,在于他能给观众神奇与想象的快感,让观众在享受以后,能把那种满足感推延于日常生活之中。魔术的威力在于它的神奇,观众看海绵球表演,哪里管你是什么手法,他(她)在张手的一刻,肯定会切身经历一种惊奇的欢乐体验;看你早前放在桌上的扑克牌,忽然由A变K,只要他并不知你用的方法,相信他也会立刻想检查你的扑克牌。

观众在受到震撼以后,当然会尝试思考其中的秘密,但这已经是后话,正如我们看完一套剧集,我们会抽身去批评演员如何如何;邂逅一幅名画,在情感震动以后,我们会分析它的构图。魔术带来的愉悦,如果面纱不被撕开,便会浇灌情感上的需要。

当然有些专为搞怪而做的表演,不过那只是魔法艺术的旁枝。真有心想把自己的魔术技巧推上一层,不妨把目光放高一点。魔术师在创造一套魔术的时候,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把观众逗乐的水平上,而应该更加努力地去寻找更精妙的技巧,更深刻地去思考怎么样把自己的魔术变得更自然,更加天衣无缝。还要思考的是,我们的魔术在给观众带来消遣的时候,有没有给他们带来一种情感的共鸣,这也许是现代人更需要的,也是魔术师应该加以运用的,这种人文关怀才是魔术师内涵的体现。

通过魔术我们不仅看到的是魔术师的人文关怀,有时候,我们会借魔术留意到世界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说说变动物,我们常会见到西方的魔术师在变出白鸽后,会先轻轻抚摸他,然后很细心地交给助手。在这个过程里,我们会觉得——白鸽是魔术师的宠物。数年前,有一位内地魔术师变动物魔术,尽管他的道具、技巧、手法和西方魔术大同小异,但他的表演却叫观众鸦雀无声:每只给变出来的动物,不是被抽脚抽耳就是用咸水草绑着双翼,然后由助手捉去后台。观众会清楚地觉得,那些兔子白鸽是野味!

魔术包含的理论及学问浩如烟海,希望大家试试从不同方面去了解这项兼具科学和艺术的奇妙表演形式。了解魔术不仅是掌握一项逗趣的技术,更是对科学文化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是对人的精神和情感的理解的进一步升华,对社会、对自然的爱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