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保障粮食供应 策略思考与应对措施

保障粮食供应 策略思考与应对措施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近几年粮食波动来看,影响我国粮食供给稳定性主要是以上四个因素。同时“吐粮”一定要公开,一定要透明,这样才能影响粮食市场。吞吐粮食不能在系统内部操作。在利用国际市场方面必须考虑中国的独特优势,就是我们总产量世界第一,消费量第一,进口量总体来说数量也是非常大的,因此我们应该在国际粮食市场占据应有的地位。

保障粮食供应 策略思考与应对措施

从近几年粮食波动来看,影响我国粮食供给稳定性主要是以上四个因素。当前粮食供给关系总的来说是比较宽松的,因此对于推进改革完善新体制是一个比较有利的时机。

——对于粮食流通体制进行改革,很多问题国家已经明确,粮食流通体制非改不行,有关方面正在设计框架思路与实施办法。我认为有这么几个方面必须考虑:

(一)价格机制问题。多年来,粮食实际上仍是“双轨制”,即由政府定一个低于市价的订购价,再有一个市场形成的或粮食部门影响的议购价。那么有没有可能形成订购价与市场价大体并轨的一种价格呢?按目前来看已具备这样的条件。一方面国家在这几年通过连续地较大幅度提高订购价格之后,实际上已经使订购比较接近市价,另一方面我国粮价不断上涨,也使国内价格不断接近国际价格。这两个条件的具备,有利于我们形成由市场供求决定的粮食价格。但操作起来难度仍然是很大,价格随行就市这个“行、市”具体如何理解就是一大难题。因此,尽管改革价格机制的条件已具备,但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二)粮食部门的改革问题。粮食部门的改革一直在讲两条线运行,但从目前状况看,如果真正要使政企这两部分业务分开,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专项储备粮和经营周转粮要分开;第二,管理储备的行政部门和管理粮食经营的行政部门要分开;第三,中央的粮食储备和地方储备要分开。而这三个方面分开又要做到人、财、粮、库彻底分开,否则搅在一起就无法理清。我主张粮食部门应做一个痛下决心的选择,作储备的把经营放出去,作经营的把储备交出来。两者合一粮食部门是负不起这个责任的。同时,要逐步发育若干个独立经营的大型粮贸企业,以形成粮食市场和市场经营的主体。

——要下决心改变一下储备粮的吞吐调节机制。首先“吞粮”的时候一定要直接面对市场面对农民,按保护价由储备系统直接向农民收购,不能只在粮库里划转。同时“吐粮”一定要公开,一定要透明,这样才能影响粮食市场。要对社会公布在什么地方吐,吐多少,什么品种,价格多少。吞吐粮食不能在系统内部操作。这样才能影响市场。

——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我国粮食进出口问题除了解决品种、地区差异之外,很重要的是应和储备调节联系在一起,做到反应灵活,国家储备这一块就有可能实现不赔钱少赔钱甚至赚钱的目标。中国作为一个粮食生产总量世界第一,消费量世界第一的大国,完全应该更多地积极地去参与国际市场,而且得到我们应该得到的利益。(www.daowen.com)

改革开放十几年来,平均每年净进口粮食650万吨,单看粮食我国是一个进大于出的国家。当然,如果算上我们出口的肉类和其他食品,我们是出大于进的。但是,既然粮食总要进口,能否考虑选择某些港口城市划出一个保护区,吸引外资来建粮库、粮食加工厂,虽然粮食在保税区里,但毕竟买卖方便,便于及时调节国内余缺。不要等到丰收就去卖粮,歉收再订粮。而丰收时国际市场粮价下跌,歉收时期价格上扬,卖粮买粮都不上算。在利用国际市场方面必须考虑中国的独特优势,就是我们总产量世界第一,消费量第一,进口量总体来说数量也是非常大的,因此我们应该在国际粮食市场占据应有的地位。

——1996年粮食总产量已达到4.8亿吨这个历史新水平,要想继续增加粮食产量,无论在资金上还是在科技投入上都要花费很大力气。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多考虑一点市场因素,多考虑一点经济关系和经济体制对粮食供求稳定性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否则向农业投入很大,生产能力形成了,由于市场不稳定,最终还是难以达到粮食供给稳定的目标。尤其近两年连续丰收,总的增量达到700亿斤,在这样大好形势下,有条件使改革推进步伐更大一些。这样既解决眼前问题,也能形成一个长治久安的粮食流通体制。

【注释】

[1]本文原载于《瞭望》新闻周刊1997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