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产业扶贫需关注当下农村问题

产业扶贫需关注当下农村问题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者用“乡村空心化”概括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社会存在的问题,认为乡村“空心化”至少包括五个层面的内涵:一是人口学意义上的“空心化”,意指乡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人口的大量外流,乡村人口结构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为主体,生育率下降,人口总量大幅度减少。

产业扶贫需关注当下农村问题

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背景下,在“快速城镇化”“政治城市化”的作用下,我国农村社会发展出现诸多问题。研究者用“乡村空心化”概括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社会存在的问题,认为乡村“空心化”至少包括五个层面的内涵:一是人口学意义上的“空心化”,意指乡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人口的大量外流,乡村人口结构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为主体,生育率下降,人口总量大幅度减少。二是地理意义上的“空心化”,随着“村村通”乡村道路建设工程的推进,依然居住在乡村的农民不断地将房屋建于“村村通”道路两旁,或集中在集市等交通要道,农村原有的聚落点逐渐荒芜,村庄内部处于中心地带的老村址悄然变成废墟,留下一片破旧、闲置或废弃的旧房。我们将这种内部闲置、外围新房的“内空外扩”现象视为地理意义上的乡村“空心化”。三是经济意义上的“空心化”,意指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大部分青壮年在外长期务工拥有一定经济实力以后在城镇或城市租房购房定居,乡村留居人口老龄化、贫困化趋势日益明显,人口、资金等关键生产要素流向城市,农业生产逐渐荒芜,乡村经济日益衰退。四是基层政权意义上的“空心化”,意指乡村基层政权组织中有一定文化素质的青壮年劳动力外流,造成乡村基层政权组织在人口年龄结构上出现脱节甚至老龄化,人员构成出现真空,使政府职能在乡村基层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各项政策无法贯彻;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和户籍制度的限制下,乡村基层政权内部人力、物力、财力呈现流失与断层局面,基层政权职能、权力和责任逐步弱化。五是公共性意义上的“空心化”,这既是乡村空心化的表征之一,又是上述层面“空心化”的后果,意指乡村社会联结、地域文化以及公共事务层面的空心化,人口学、地理、经济以及基层政权意义上的“空心化”作用于乡村社会,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地域文化和社会联结的解体,乡村公共服务无力承载,公共生活无法开展。[11]

上述问题的存在,是当前阻碍我国农村发展的障碍所在,产业精准扶贫必须正视这些问题的存在,有针对性地选择产业,制定政策,做到产业扶贫与农村社会发展的密切关联。兰考县在推进产业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始终正视这些问题,在产业类型选择、产业政策调整、利益联结机制的构建等层面将产业精准扶贫与解决农村问题密切关联,将产业精准扶贫与农村社会治理密切衔接,致力于提升乡镇一级政府、村委会等基层组织的治理能力,将产业精准扶贫与区域发展、社会治理协调开展。

【注释】

[1]黄承伟、叶韬、赖力:《扶贫模式创新——精准扶贫:理论研究与贵州实践》,《贵州社会科学》2016年第10期。

[2]汪三贵、杨雪:《农村扶贫的核心是产业扶贫——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农经》2016年第7期。

[3]徐翔、刘尔思:《产业扶贫融资模式创新研究》,《经济纵横》2011年第7期。

[4]何苗:《产业扶贫:脱贫攻坚源动力》,《农经》2016年第11期。

[5]刘尔思:《创新产业扶贫机制:产业链建设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www.daowen.com)

[6]刘刚、崔勇:《“强县富民”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河北经济日报》2016年12月21日,第8版。

[7]习近平:《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3月18日)》,载《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8]陈柳钦:《产城融合托举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中国城市报》2016年5月26日。

[9]符平:《市场体制与产业优势》,《社会学研究》2018年第1期。

[10]汤传信:《县域治理关键在于抓好“三力”》,《人民日报》2016年2月1日,第7版。

[11]刘杰:《乡村社会空心化:成因、特质及社会风险》,《人口学刊》2014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