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周代重农之政及其农事程序与历法的深切关系

周代重农之政及其农事程序与历法的深切关系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及籍,后稷监之,膳夫、农正陈籍礼,太史赞王,王敬从之。季秋之月,乃命冢宰,农事备收,举五谷之要,藏帝耤之收于神仓,祇敬必饬。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劳农以休息之。此为一年中所颁行之农事程序。从上述种种观之,则周代重农之政已极明显,周为宗法社会,故往往将农事与宗法仪式混合举行,犹未脱殷人之遗风。故与重农之政有深切关系者为历法。

周代重农之政及其农事程序与历法的深切关系

一、重农之政。自殷商以来,即有王观藉之事,然记事尚极简略,至周代重农之政则屡见于《尚书》之《无逸》(文王皋服即康田田功,自朝至于日昃不遑暇食)、《诗经》之《载芟》(《毛传》释为春藉田而祈社稷),而《尚书·洪范》《国语·周语》《礼记·月令》,所载益备。《洪范》云:王省惟岁,卿士惟月,师尹惟日,岁月日时无易,百谷用成,又用明,俊民用章,家用平康。日月岁时既易,百谷用不成,又用昏不明,俊民用微,家用不宁。

《国语·周语》云:

宣王即位,不籍千亩。虢文公谏曰:“不可!夫民之大事在农,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民之蕃庶于是乎生,事之供给于是乎在,和协辑睦于是乎兴,财用蕃殖于是乎始,敦庬纯固于是乎成,是故稷为大官。”……王乃使司徒咸戒公卿、百吏、庶民,司空除坛于籍,命农大夫咸戒农用。先时五日,瞽告有协风至,……斋三日。王乃淳濯飨醴,及期,郁人荐鬯,牺人荐醴,王裸鬯,飨醴乃行,百吏、庶民毕从。及籍,后稷监之,膳夫、农正陈籍礼,太史赞王,王敬从之。王耕一,班三之,庶民终于千亩。其后稷省功,太史监之;司徒省民,太师监之;毕,宰夫陈飨,膳宰监之。……班尝之,庶民终食。是日也,瞽帅、音官以风土。廪于籍东南,钟而藏之,而时布之于农。稷则遍诫百姓,纪农协功,曰:“阴阳分布,震雷出滞。土不备垦,辟在司寇。”乃命其旅曰:“徇!”农师一之,农正再之,后稷三之,司空四之,司徒五之,太保六之,太师七之,太史八之,宗伯九之,王则大徇。耨获亦如之。民用莫不震动,恪恭于农,修其疆畔,日服其镈,不解于时。

此写宣王导耕之情景,有声有色,如火如荼。

《礼记·月令》云:

孟春之月……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于参保介之御间。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耜,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反,执爵于寝,三公九卿诸侯大夫皆御,命曰劳酒。是月也……王命布农事,命田(田畯,主农事之官也)舍东郊,皆修封疆,审端经术,善相丘陵、坂险、原隰土地所宜,五谷所殖,以教道民,必躬亲之。田事既饬,先定准直,农乃不惑。仲春之月,是月也,耕者少舍,乃修阖扇,寝庙毕备,毋作大事,以妨农之事。……季春之月,天子乃为麦祈实。

孟夏之月,命野虞,出行田原,为天子劳农劝民,毋或失时。仲夏之月,命有司为民祈祀山川百源,大雩帝,用盛乐,……以祈谷实。季夏之月,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烧薙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

孟秋之月,命百官,始收敛。仲秋之月,乃命有司趣民收敛,务畜菜,多积聚,乃劝种麦,毋或失时,其有失时,行罪无疑。季秋之月,乃命冢宰,农事备收,举五谷之要,藏帝耤之收于神仓,祇敬必饬。

孟冬之月,是月也,……命百官谨盖藏,命司徒循行积聚,无有不敛。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劳农以休息之。仲冬之月,是月也,农有不收藏积聚者,牛马畜兽有放佚者,取之不诘。季冬之月,令告民出五种,命农计耦耕事,修耒耜,具田器。

此为一年中所颁行之农事程序。(www.daowen.com)

周代农事之诗,散见于《诗经》中有“七月”“楚茨”“南山”“甫田”“大田”“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诸诗,诗中尝见贵族犒劳农事或率农夫以服田功,而不见奴役之痕迹。

《夏小正》云:正月启蛰,雁北乡,雉震呴,鱼陟负冰,农纬(同韦,束也)厥耒,初岁祭耒始用畅,囿有见韭,时有俊风,寒日涤冻涂。田鼠出,农率均田,獭祭鱼,鹰则为鸠,农及雪泽,初服于公田。采芸,鞠则见,初昏参中,柳稊,梅杏杝桃则华,缇缟鸡桴粥。

二月,往耰黍,禅,初俊羔助厥毋粥。绥多士女,丁亥,万用入学,祭鲔,荣董采蘩,昆小虫,抵蚳,来降,燕乃睇,剥鲜,有鸣仓庚,荣芸时有见稊,始收。

从上述种种观之,则周代重农之政已极明显,周为宗法社会,故往往将农事与宗法仪式混合举行,犹未脱殷人之遗风。又观其在农业季节中,举国上下一致,参加农事大典以勤劳于田亩,诚生产界一壮观也。

二、历法。原始游牧生产时代之时间观念以年岁为记。如云:瓜时而往,及瓜而代(《左传》)。今西北游牧区域,仍以瓜熟纪年。农业生产时代由年岁进而为季,复由季而月而日,始推广历法之用。故与重农之政有深切关系者为历法。历法乃由日星运行之理以推定岁时季节。孔子言“行夏之时”,若溯其源必远在夏代以前。故《尧典》称期三百又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据德人华克推定《尧典》所言:鸟火虚昴四中星,曾出现于公元前2254年,在中国河南地方确可清晰见到。与《尧典》所言仲春日中星昴仲夏日中心火符合(华克著《世界之中国考》)。《虞书·尧典》为先秦人所作,其追述唐虞之事或有所本。又《舜典》称尧时有璇玑玉衡。郑玄谓即浑天仪,惜其制作不传,度为一种粗略之测天仪器。

相传黄帝迎日,推策为步术权舆,尧命羲和、舜在璿玑正朔迭更。历法自夏以来由羲和专掌,其有失职者处重刑(即占日蚀先时者杀无赦,不及时者杀无赦。见《夏书·胤征》篇)。殷商历法班班可考,甲骨文纪年月日及定闰等颇称完密,当时纪时以十日为旬,三旬为月,一、二、三月为春,四、五、六月为夏,以次为秋及冬,十二月为年,遇闰则加一月于年之末,称十三月。

纪月及日古用“干支”,相传为黄帝时人大挠氏所作(《汉书·律历志》)。“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字,初用以记日之次序;“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字,初用以记十二月之次序。(《尚书》云:建子建丑等。)殷时乃进一步就干支排列组合为六十个数目,用以纪年及日(如甲子、乙丑等),后又有用岁星纪年之法(即十二岁为一周天)。如岁在甲子称之曰阏逢困敦(据《尔雅》《史记》则称焉逢困敦),癸亥称之为昭阳大渊献是。惟《尔雅》《史记》二书所记互有出入。

三代正朔互异,夏以孟春为正,殷以季冬(十二月)为正,周以仲冬(十一月)为正(《尚书大传·卷三》)。各本其先民之习惯,但夏历四季配合适当,宜于农事,故应用较广,流传后世不衰。

周之历法计算颇称正确。如《诗经》云: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据六朝至清诸畴人推算,知周幽王六年十月辛卯朔,确有日食云(据梁启超说)。日人新城氏推定为康王时,公元前1066年。西周以后流行天数之学,儒家恒乐道之,故《孟子》云: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离娄》篇)。《左传》称:天子有日官,诸侯有日御(《左传·桓公十七年》)。是以历法久而弥精,农事无失时之虞。(春秋时申须观星孛,梓慎望氛祲,战国时周之太史与楚之唐史均精天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