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内交通制度:官道、驿传与水路交通管理

国内交通制度:官道、驿传与水路交通管理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应经济政治军事之需要起见,当时已有颇为完备的交通制度。现可就官道及驿传制分别考察,前者大抵以京城为中心,四出兴筑官路,如驰道与栈道是,后者则为对于国有交通路政之管理,所谓驿政者是。秦统一六国后,为便于政令传播,军民运输起见,于国内通关塞,夷险阻,以去交通障碍。内河水道在长江上游巴蜀至楚间,与中下游吴楚间航运均甚便捷。吴楚间之水上交通则沿长江往返。

国内交通制度:官道、驿传与水路交通管理

秦汉建立统一集中政权之后,文帝元年乃令通关梁,废传信(传信乃用帛或木所为之符信,度关时须合认始得过),远近若一。因此交通自由,国内商业流通范围扩大。为应经济政治军事之需要起见,当时已有颇为完备的交通制度。现可就官道及驿传制分别考察,前者大抵以京城为中心,四出兴筑官路,如驰道与栈道是,后者则为对于国有交通路政之管理,所谓驿政者是。

一、官道。秦统一六国后,为便于政令传播,军民运输起见,于国内通关塞,夷险阻,以去交通障碍。兴筑驰道,以利车骑。秦筑驰道始于始皇二十七年,其由长安至甘泉者为南北干线(《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五年使蒙恬治直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千八百里(《史记·蒙恬列传》)。另有二线东至燕齐,南达吴楚。由是东穷燕齐,南连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驰道建筑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故车骑来往不受气候变迁之影响。

长安至巴蜀及西南夷方面亦有干路相通,此路经过秦岭巴山,故工程奇险。秦时蜀王令五丁以开秦蜀之路(扬雄《蜀王本纪》、刘逵《三都赋》注引)。其尤险者曰栈道。【按:栈道亦称阁道,战国时齐之田单曾为栈道木阁,而迎王后于城阳山。《战国策·齐策》所谓阁道,据崔浩云:绝险之处傍丛山岩,而旋板梁为阁。见《史记·索引·高祖本纪注引》。】秦昭王时,蔡泽为相,称范雎筑栈道千里,通于蜀汉(《史记·卷七十九》),此即后代之金牛道。武帝时张卬为汉中守,复续修之,作褒斜道(《史记·河渠书》)。褒斜栈道长四百二十里,自凤县东北草凉驿起至褒城开山驿止,明代续修为栈阁二千二百七十五间,名之为连云栈(见《舆程记》)。此项栈道自褒斜至剑阁绵延千余里,工程艰巨数倍平地,故李太白诗云: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李白蜀道难》)。今日行经褒斜剑阁古道者,尚可见其状写之非虚。新朝王莽则修有子午道,从杜陵通南山至汉中(《汉书·王莽传》)。子午道长六百六十里(《读史方舆纪要》)。自巴蜀至西南夷,汉武帝时司马相如凿山通道千余里,自成都以达越隽郡之旄牛(《三国志·蜀志·张嶷传》)。

又秦时筑有南方驰道,经抵湖南零陵,后汉时桂阳太守魏飒凿山通道五百余里,列亭传,置邮驿(《后汉书·魏飒传》)。建武十七年马援征交趾,自合浦至交趾,随山刊道千余里(《后汉书·马援传》)。又郑弘于湘桂开零陵桂阳峤道以通交趾七郡(《后汉书·郑弘传》)。至于其他郡国兴修之国道而史册所载未备者亦有之。如武帝元封四年筑回中道,自回中以通萧关(《汉书·武帝纪》)。光武建武十三年修飞狐道,自代至平城三百余里(《后汉书·王霸传》)。

二、驿政。驿政制度包括驿亭、传车、驿骑、邮传诸事。

驿亭。秦汉官道循周代遗制,大概以三十里为一驿(《左传》称三十里为一舍,《周礼·遗人》称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故知三十里为驿,实起源于周)。两驿之间设邮亭二,即每十里设一邮亭,亭有长(《汉书·百官公卿表》)。亭者留也,为行李食宿之所馆(应劭《风俗通》)。亭长得备五兵(弓弩、戟楯、刀剑、甲铠、鼓),以警卫盗贼(《续汉志·注引汉官仪》)。西汉有亭共二九六三五处(《汉书·地理志》)。

传车。政府设置传车,以供官吏来往乘坐之用,视需要而分等级。《史记》云:四马高足为置传,四马中足为驰传,四马下足为乘传,一马二马为轺传,急者乘一乘传(《史记·高祖本纪》如淳引汉律),使者乘四乘之传(《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张武等六人乘六乘传,诣长安,昌邑王贺乘七乘传,诣长安邸(见《汉书·文帝纪》及《汉书·昌邑王贺传》)。

驿骑。传车之外尚有驿骑,较传车便捷,边疆道远多用之,故李陵出塞因骑置以闻。西域都护段会宗为乌孙兵所围,驿骑上书(见《汉书·李陵传》及《陈汤传》)。驿骑三换,昼夜可行千里(见《汉旧仪》)。

邮传。附于官道有邮传制,用以传递官书文报,遍布诸郡国及边疆各域,邮亭驿卒均由政府设官管理,为后代邮政之所自仿。近年敦煌发现之汉新二代之邮简,尚可推定当年邮政制度之完备(王国维《观堂集林·敦煌汉三简跋》)。(www.daowen.com)

当时对驰道管理颇严,诸侯有制,得行驰道中者行旁道,无得行中央三丈也。不如令,没入其车马(《三辅黄图》引“汉令”)。但此属京城之制,地方则否。政府公车既可免费乘行,而私人旅行则买符登车。后汉时人郭丹(字少卿)买符入函谷关,慨然叹曰:丹不乘使者车,终不出关。更始二年竟乘高车出关(《后汉书·卷二十七》)。可见官车免费,而私车则买符以行。

三、水道。秦汉水上交通可分内河、运河及内海水道三部说明之。

1.内河。内河水道在长江上游巴蜀至楚间,与中下游吴楚间航运均甚便捷。《战国策》云:秦西有巴蜀,方船积粟起于汶山,循江而下,至郢三千余里,舫船载卒,一舫五十人,与三月之粮,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余里(《战国策·楚策》)。如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见《华阳国志》)。

吴楚间之水上交通则沿长江往返。《史记》云:吴地数千里,一船之载当中国数十辆车(《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上述长江流域航运之见于史籍者过于简略,若就今日经济地理推之,则知秦汉时长江及其重要支流俱有舟楫之利,盖长江上游自蛮夷司起(距重庆八百里),即通舟楫,重庆至宜昌虽江狭滩险,舟楫溯航多感困难,但宜昌至崇明三千余里航运极畅。湘沅沣赣诸水舟行亦利,而江淮下游,太湖流域,港道纵横,舟楫之利,冠于全国。据近世测计,仅太湖区有航行水道二万余里。是以《史记·太史公自序》云:南浮江淮。又云浮于沅湘。足证江淮流域航行之利。

2.运河。运河之开辟始于春秋时吴凿邗沟。秦始皇帝于越地造通陵,起马塘湛以为陂,治陵水道到钱塘通浙江(《越绝书》)。其在湘桂之间,秦始皇因用兵于越,使监禄凿渠运馕深入越(《史记·一百一十二卷》并见《汉书·严助传》)。禄所凿渠出零陵下漓水(《太平御览·六五》引《临桂图经》),即引湘水以通漓水,称之为澪渠,或名灵渠。此渠虽短小,但施工于层峦叠嶂之间,卒引湘水之源南流入漓,沟通湘桂,功效甚大。【按:监禄渠至今犹存,长六十里,宽十尺,傍山凿渠,堤有陡三十二以束缓水流,有堰若干以防泛滥,平时水深二尺余,木舟畅通,涸时深尺余云。】

关中方面,武帝元光六年令齐人水工徐伯表引渭穿渠,起长安旁南山下至黄河三百余里,以通关东漕粮,经三年而工竣(《汉书·沟洫志》)。此渠既成,漕运之时间从六个月缩短至三个月,故省工力足多。

3.内海水道。始于春秋时代吴之泛海北航(事见前第三篇第九章)。秦代渤海水上交通已盛,当时秦欲攻匈奴,运粮,使天下飞刍挽粟,起于黄、腄、琅琊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引语见《文献通考·卷二十五》)。迄于汉时则现在之南北洋内海航线均已开辟,武帝遣楼船将军杨仆齐浮渤海击朝鲜,此为从山东至朝鲜之海路。武帝遣中大夫严助发会稽兵浮海救东瓯,横海将军韩说自勾章浮海袭东越,此为从浙江至福建之航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